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的通知[失效]

  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2020年,全市经济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接近翻两番,GDP达到1.1万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4600美元以上(以2005年价和常住人口测算);基本形成城乡统筹发展新机制,二元结构加快向现代经济社会结构转换,城镇化率达到65%;三峡库区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三大经济区功能基本完善,并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循环生产和节约型社会得到普遍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基本健全,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显著提高;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人民生活富裕幸福,社会文明和谐。2020年,重庆“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功能总体形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作用开始显现,重庆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基础设施支撑、生产要素配置、科教文化主导、高新技术孵化、产业发展带动、综合体制创新等方面逐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相关地区形成互动共赢的良好发展局面。
  三、“十一五”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全面加快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撑条件
  继续加大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和市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基本解除基础设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构筑起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支撑平台。
  交通基础设施。以公路和铁路主骨架、农村公路、港口群建设为重点,统筹考虑并有机衔接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长江上游交通枢纽。实施“六小时重庆”公路工程,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达到20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达到8000公里,农村公路(含县级公路)达标率达到15%。推进渝怀铁路二线、遂渝铁路二线和襄渝铁路二线三条复线、兰渝铁路和涪利铁路两条新线、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为重点的铁路建设,构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铁路枢纽。以长江、乌江和嘉陵江“一干两支”高等级航道、重庆主城、涪陵、万州三大枢纽港区以及江津等5个重点港区的建设为重点,基本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成黔江舟白机场,形成一大两小机场格局,创造条件适时建设旅游金三角支线机场。
  水利设施。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和自然地理的客观条件,统筹考虑水利设施的布局。基本解决农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提高城镇供水水平,确保供水安全,增强基本农田灌溉和防洪抗旱能力,推进水利建设改革,加大公司化运作力度,多渠道、多方式解决水利设施建设资金问题。重点加快建设开县鲤鱼塘水库、泽渝一期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西部供水骨干工程,抓紧推进玉滩、南川金佛山及巴南关颈口大型水库、泽渝二期工程开工的前期工作,加快实施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和农村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解决3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创新建设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推进县级以上城市及中心镇防洪护岸工程,保障沿江城市安全。加快主城区和城镇供水厂及管网改造,规划建设一批水平较高的大型自来水厂,实施主城区后备水源工程,提高城镇饮用水水质。
  能源建设。市内开发与市外合作相结合,统筹电、气、煤、油等能源建设,构筑经济、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不断提高能源保障的可靠性。抓紧建成彭水电站、嘉陵江草街枢纽、珞璜三期等在建工程,新建乌江11级梯级电站和奉节、石柱火电厂等项目,创造条件适时建设核电和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确保2010年电力装机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加快国家电网在市域的全覆盖,实现同网同价,尽快形成“日”字型500千伏骨干网,提高220千伏电网的供电能力和覆盖面,逐步完善城乡输配电网。积极争取缅—昆—渝或新疆原油管道入渝建设石化项目,重点推进川渝石化产业链建设。建设贵州—重庆的成品油管道,建成川东北—长寿输气管道,增加天然气供应。重点发挥集团公司主体开发作用,加大煤炭勘察开发力度,新增煤炭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优先保障电力等重点行业用煤。
  信息基础设施。以先进技术为基础,推动各种网络互联互通和升级改造扩容,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继续建设光纤干线传输网,提升网络整体水平。整合资源,互联互通,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努力推进数字电视普及工作,积极推进城市“一卡通”工程。整合市级各部门分散的信息系统,统筹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安全信息系统、政务信息系统、社会事务信息系统。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多元化投入,完善地理信息平台、人口信息平台、宏观经济信息平台,建成物流信息平台,引导和促进信息资源共享,防止重复建设。
  市政基础设施。按照集中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统筹规划和适度超前建设各类市政设施,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的承载能力。以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基本方式,鼓励发展私家车,初步建成城市快速路基本骨架,加快新拓展区与旧城区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加快以轨道交通为重点的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建成必须的大型公共停车场和换乘枢纽。加快完善供水设施,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行直饮水入户,进一步完善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分步实现排水和垃圾处理费保本微利价位,促进形成供排水和垃圾处理建设运营良性机制。完善消防设施,增强消防能力。加快小城市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脏、乱、差问题。以社区为载体,加强集社保、党建、文化、体育等综合功能的设施建设。依据城镇特色,依托自然山脊和河谷斜坡,建设山水交融复合型园林绿化体系。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发展服务业,形成服务业与工农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推动本地农业与加工业的直接联接,建立工农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依托开发区和园区,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培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工业发展。集中力量发展四大重点产业,以减少污染和资源消耗、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推进循环生产为途径,加快推进重庆新型工业化进程。汽车工业在全国排名“保四争三”,打造“中国汽车名城”;摩托车重在向高端发展,并兼顾农村需求,进一步扩大出口,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建设“摩托车之都”。立足优势领域,提高系统设计、研发、制造和成套能力,建成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积极争取炼油石化项目,重点在川渝联动中实现乙烯重点下游产品的突破,依托天然气、岩盐资源,构建长寿、万州、涪陵三大化工基地;进一步推动能源、冶金、建材工业的发展,建设大型氧化铝项目,填平补齐铝加工能力,努力打造国家铝业加工基地。支持皮鞋纺织服装等轻工业做大做强,扶持绿色、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新的优势产业。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环保工程等领域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芯片及软件、智能化仪器仪表、精密电子加工、数码娱乐、新型抗生素和重大发酵药品等领域形成一批优势企业,以工业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为重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形成性价比优势,建设长江上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注重缺什么补什么,解决研发设计、模具工具、基础零部件、系统集成、精深加工、配套产品制造、现代物流、包装推广等薄弱环节的问题,完善提升汽车产业链、摩托车产业链、装备机械产业链、天然气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链、矿电联产产业链、食品加工产业链、现代中药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链、竹木纸产业链等。以北部新区和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为依托,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提升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