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述指导思想下,认真落实好以下基本方针:
——树立科学发展观,突出既快又好的发展主题。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全面推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不断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不断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努力使城乡差距扩大的状态有所缓和,形成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强化速度、效益、环境相统一的观念,使经济增长的质量高、效益好、环境好,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注重解决社会事业发展“短腿”问题,创造和调动政府资源,积极采取市场手段,加快对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因时因地制宜,引导和调控需求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及所有制结构逐步优化;狠抓政策落实,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库区产业发展上确保取得实效;调动和保护各方积极性,加强和改善对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引导,促进三大经济区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联动协调的发展新格局。
——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有机联动,促进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社会结构转化。产业发展、产业兴城、市场导向的综合作用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推动力,采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措施,通过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城镇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等途径,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加快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
——致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区域全面合作。国际开放与国内开放相结合,开放市内市场与拓展市外市场相结合,促进公平竞争与完善优惠政策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形成资金、技术、人才、自然资源等合理流动的开放新格局。在重视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把拓展国内市场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取向。依托交通干线,传承经贸合作渊源,联合相关地区加快区域全面合作,共同构建川渝、渝黔多向经济走廊,建设长江上游经济带。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联系,积极融入“10+1”自由贸易区。
——着力解决瓶颈制约,切实打破体制约束。体制、人才、科技是发展的原动力和基本要素,自然资源是发展的物质保障,资源、人才、科技及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资源,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平衡开发建设用地是“十一五”及今后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中必须协调解决好的基本问题。缓解电力、天然气突出的供求矛盾,加大煤炭资源的采掘开发,实现运力运量大体平衡,是“十一五”期间首要的基础性任务,须作为发展的切入点,努力突破。同时,要下大力气解决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体制障碍,注重搭建与培养合理人才结构,注重研究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层次问题,注重研究解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新问题,实现发展、改革、稳定的有机统一。
“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基本完成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完成库区移民搬迁,库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取得明显成效,基本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水平得到提升,资源加工业在石油和天然气化工、铝土矿、锰矿、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形成一定规模和优势,高新技术产业有长足发展,重点在电子信息和生物制药业方面有所突破,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的活力;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库区水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库区周边绿化初见成效,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迈上新的台阶。全市GDP年均增长10%达到4900亿元左右,投资年均增长12%,完成投资13500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2100美元以上(以2005年价和常住人口测算),城镇化率达到52%,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90%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到2.5吨标准煤,森林覆盖率达到36%,三峡水库水质稳定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Ⅲ类标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力争城镇失业率每年有所下降,每个城镇家庭可就业人员中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左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城镇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7平方米、36平方米,城镇廉租房适应群体供给面有较大提高。
——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框架。“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以区域性中央商务区、长江上游物流中心和购物中心、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市场体系为核心内容的长江上游商贸中心,以长江上游金融机构聚集地和区域性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为核心内容的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以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现代教育体系、文化弘扬创新基地、信息资源开发集散基地为核心内容的长江上游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初步显现。由“一枢纽十干线一专线七支线”的铁路网络,“三环十射三联线”为骨架的高速公路网络,“一干两支”高等级航道、三大枢纽港区和五个重点港区为重点内容的内河航运中心和现代国际空港构成的长江上游综合交通大枢纽基本形成。以发达、安全、高速、相互融合的信息网络,西部互联网交换中心和国际出口局为核心内容的长江上游通信枢纽基本建成。以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以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装备制造业基地、化工基地为重点内容的长江上游现代产业基地基本形成。
——初步形成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综合配套体系。以流域经济和城市经济为依托的区域特色经济体系,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优势产业体系,以大都市区为龙头、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等为呼应的城市体系,以综合交通大枢纽、能源水利、通讯网络等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体系,以改善库区水环境和城市大气环境为重点的生态环保体系,以企业和高校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主要任务的社会事业体系基本形成,为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打牢基础。
202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