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加快烟气脱硫技术设备、城市垃圾资源利用等关键技术设备、环境监测设备仪器的国产化进程,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成套能力。采用信息生物和新材料等新技术,改进和提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技术和产品档次。建立完善城市废水资源化体系等基础设施,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二)企业重点
依法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实施力度,大力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为循环型工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推行清洁生产
建设太湖流域清洁生产示范基地。太湖流域企业普遍推行清洁生产,全面实施清洁生产中、低费方案。纳入强制清洁生产审核范围的企业至少完成一轮审核,实施中、高费清洁生产方案率达85%,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负荷30%。
建立“有毒物排放清单”制度。太湖流域和沿江地区重点企业开展“有毒物排放清单”试点工程,要求使用、产生有毒物质的重点企业定期报告处理、储存或处置的有毒废物清单,并制订有毒物质排放削减计划。
建设重点行业企业的零排放试点工程。重点推动化工、冶金、建材和造纸等行业的“零排放”试点示范工程,大力开展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
2、强化环境管理
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它绿色认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主要行业的重点企业、重点出口生产企业全部通过ISO14000认证。
建立“扩展的生产者责任”制度。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扶强扶优,逐步推行以包装等指定产品的“扩展的生产者责任”计划,形成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三)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江苏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工业园区的生态化作为发展循环型工业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在工业生产组织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1、优化整合工业园区
以市场为导向,统筹规划管理,加强土地资源控制,建立入园企业的经济和资源环境综合控制要求,制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优化调整全省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实施“退二进三”,加速城市工业企业向外围工业园区转移。按照国家级、省级和市镇级三级定位,整合提升全省工业园层次,避免盲目竞争和不合理的圈地行为。在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发展基础上,以配套互补,合作衔接为原则,突出特色产业和主导企业的发展,提升园区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合并或取消水平、规模小、缺乏竞争力的工业园区。
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要推进产业集聚耦合,培育产业群体竞争强势,建设成为规模化系列名牌产品和企业的集聚区,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凝聚核心,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市镇级工业园区要紧密结合地方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做好化工、冶金和装备等基础产业的配套服务,壮大发展纺织、建筑和食品等产业,优先发展电子、材料和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培植发展物资回收、物流配送和废物消纳等循环型产业。
2、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结合工业园区整合和特色园区建设,积极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充分运用工业生态规律,促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建设集中治污和集中供热体系,实现园区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园区内部以及园区之间的废物交换体系和能量梯级利用体系建设,发展跨园区的信息与物流网络管理协调机构。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机械装备、化工、冶金、造纸和材料五大产业集群生态产业链。以电气机械及机器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为主导,形成模具生产—零部件加工、回收拆解—功能型整机装备的设备制造业产业链;以石油化工行业为主导,形成基础石化原料—绿色中间产品—精细与日用化工品的化工产业链;以特种钢为主导,形成废钢冶炼—普通钢材—特种钢材—金属制品—废钢回收的冶金产业链;以纸制品为主导,形成废纸加工—纸板—高档纸制品—废纸回收的造纸产业链;围绕新型建筑材料、稀土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形成集开发、生产、应用于一体,集可再生金属、非金属回收利用和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于一体的新型材料产业链。
(四)绿色产品研制与开发
绿色材料制品。加大建材、化工、电子等行业绿色新材料制品的研发力度,重点发展新型合成纤维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电子陶瓷功能材料和有机氟材料,提升绿色材料制品的比重。提高散装水泥和新型墙材材料比率。以无毒无害材料为基础,拓展精细化工产品的深加工,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可拆解循环产品。促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可拆解循环利用设计和绿色制造,重点加强汽车、船舶、机床、工程机械、电子电器设备和农业机械等关键零部件的拆解与再利用的研发生产。
节能节水型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灯具、双层玻璃及中空低辐射玻璃等制品,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加快节水型工业设备,生活器具,节水型滴灌设备和冷却设备的开发制造。
环境无害型产品。重点开发各类耐久性好、污染排放低的汽车,提高柴油车在全省汽车生产总量中的比重,发展环保型柴油机。生产并推广使用以压缩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的城市公交汽车。
功能替代型产品。加强行业间协作,大力发展“有形”功能替代型产品。积极促进零部件加工业与成品装配业、加工业与服务业、建材业与建筑业、服装业与纺织业等的紧密协作。重点发展钢铁对混凝土构件的替代,塑料对金属制品的替代,纸制品对金属的替代。
三、循环型服务业发展重点
(一)信息服务业
完善资源共享技术,建设各类标准数据库,降低信息噪声,实现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三网合一”;发挥信息服务业的替代作用,以信息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软件服务业和系统集成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建设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应用系统平台,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服务业。
以高新技术园区为中心,加快信息技术向外辐射的力度和强度,构建南京信息服务中心和苏州信息服务中心。充分利用高校的信息科技优势,形成以高校为中心的信息服务圈和信息应用提供商。加快培育信息咨询市场。建立和完善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信息监控体系。
(二)生态物流业
推进综合生态物流园区的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生态物流企业。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管理,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加强指导,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完善交通管理制度,提高配送效率。加强生态物流标准建设,推进物流经营者物流运作的绿色化,包括绿色运输策略、保质保鲜技术、绿色包装等。完善物流企业经营资格制度。
优化物流中心建设的布局,积极发展南京物流中心、苏锡常物流中心、徐州物流中心,增强区域间物流能力,实现比较优势的充分利用。
(三)生态旅游业
积极面向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网络化的发展目标,坚持“先规划、后开发,重保护、慎开发”的原则,以清洁生产技术为支撑,积极加强景区景点环境的整治、保护工作,实现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管理和无害化处理。加快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建设,促进A级景区的发展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开展。加强对重点生态旅游区的交通干线、航空线路建设规划的协调管理,有效控制旅游密度。积极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形成一批生态旅游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