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研究和开发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提升工业的科技原创性能力;大力扶持技术应用扩散和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着力研制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节水技术,无废少废工艺,废物再生循环利用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技术进步对发展循环型工业的贡献率。
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结合沿江开发,开展循环型工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挥区域层次示范的综合效应,联动腹地,辐射全省。选择一批基础较好,有条件的城市、工业园区和企业,建设一批循环型工业基础设施,集中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三)循环型服务业发展战略
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提升第三产业整体竞争力。构筑企业网络、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电子商务、数字城市等信息平台,增强循环型信息资源对于物质资源的替代功能。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积极发展生态物流技术体系,推进发展生态物流产业。通过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助终端等多种形式,积极发展电子银行这一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
开展第三产业清洁生产,提高服务业环境管理水平。建立符合第三产业发展的清洁生产体系和绿色认证体系。积极配合旅游战略的实施,整合旅游资源,通过产品创新及提升配套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旅游区生态环境建设。在生产、流通企业选用各类符合国家标准的可降解的环保型替代产品,积极推行可降解塑料袋或纸袋,生产销售绿色食品,建立绿色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推行包装绿色化。
不断创新机制,做大、做强环境服务产业。通过机制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并坚持社会化、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原则,打破环保产业服务领域的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鼓励服务企业优化组合,并推动建立以资金融通、工程建设、设施运营和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服务体系,提高环境服务业在环保产业中的比重。
(四)循环型社会发展战略
以政府主导、市场推动为原则,构建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建立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市场机制,通过法规政策、经济合同、执行污染控制标准等手段规范不同的利益主体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建立政策法规体系,保证循环型社会的原则得以贯彻。循环型社会贯穿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及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整个过程。应对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以及再利用者的行为加以规定,保证循环型社会的原则得以贯彻。
培养理性、绿色的消费观,形成与循环型社会相一致的价值观念体系、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树立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观,确立“资源有限,取之有度”的资源观,培养理性、绿色的消费观,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第三章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发展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社会,加快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
二、基本原则
(一)“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坚持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并重,通过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先实施资源使用和废物产生的减量化,不断促进废弃物循环回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
(二)整体推动原则
循环经济发展要纳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之中,融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之中。将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融为一体,提高经济运行和社会建设的生态化质态,促进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相容。
(三)科技先导原则
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先导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省战略的紧密结合,促进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紧密结合。
三、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建立起循环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逐步降低农业系统有害投入品的投入强度,大幅度提高全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物质循环再利用率、农产品安全性和农村整体经济效益,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明显改善,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质、安全、名牌农产品。
——循环型工业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增强,企业清洁生产持续实施,生态工业园区有效运行。明显提高工业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深化江苏生态工业体系建设。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降低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成本,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和档次,培育一批规模以上的服务业企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和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污染物排放。建立健全环境服务体系,推动环境服务业的发展。
——树立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生活观念,建成社会生活与消费领域的绿色供应系统与保障体系、遍及全省的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网络以及废旧物资回收与再生利用网络系统、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与处理系统、节水节能的社会系统,完善循环型社会的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建成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经济社会体系。
(二)阶段目标
到2005年,初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机制,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建设的示范工程。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水平有所下降,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万元GDP能耗降到1.27吨标煤,万元GDP水耗降到350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5%,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到2010年,基本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框架。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战略性转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水平明显下降,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GDP能耗降到1.18吨标煤,万元GDP水耗降到250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四、江苏循环经济建设主要指标
┏━━┯━━━━━━━━━━━━━━━━━━┯━━━━━━━━━━━┓
┃序号│ 指 标 │ 规划指标值 ┃
┠──┼──────────────────┼───┬───┬───┨
┃ │ │2005年│2010年│2020年┃
┠──┼──────────────────┼───┼───┼───┨
┃ 1 │ 年人均GDP(元/人)│21000 │ 28000│ 64000┃
┠──┼──────────────────┼───┼───┼───┨
┃ 2 │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 11200│ 16000│ 30000┃
┠──┼──────────────────┼───┼───┼───┨
┃ 3 │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元/人)│ 4700 │ 8000│ 12000┃
┠──┼──────────────────┼───┼───┼───┨
┃ 4 │ 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1.27 │ 1.18│ 0.96┃
┠──┼──────────────────┼───┼───┼───┨
┃ 5 │ 单位GDP水耗(立方米/万元)│ 350 │ 250 │ 180 ┃
┠──┼──────────────────┼───┼───┼───┨
┃ 6 │ 单位GDP的COD排放强度(公斤/万元)│10.95 │ 6.8 │ 3.23┃
┠──┼──────────────────┼───┼───┼───┨
┃ 7 │ 单位GDP的SO2排放强度(公斤/万元)│ 7.48 │ 4.85│ 2.43┃
┠──┼──────────────────┼───┼───┼───┨
┃ 8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GDP比率(%)│ 25 │ 30 │ 40 ┃
┠──┼──────────────────┼───┼───┼───┨
┃ 9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89.5 │ 92 │ 94 ┃
┠──┼──────────────────┼───┼───┼───┨
┃10 │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65 │ 70 │ 75 ┃
┠──┼──────────────────┼───┼───┼───┨
┃11 │ 化学氮肥施用量(折纯)(千克/公顷)│363.7 │ 346.9│ 308.4┃
┠──┼──────────────────┼───┼───┼───┨
┃12 │ 农药使用量(折纯)(千克/公顷)│ 2.7 │ 2.2 │ 2 ┃
┠──┼──────────────────┼───┼───┼───┨
┃13 │ 可降解农膜比重(%)│ 15 │ 40 │ 50 ┃
┠──┼──────────────────┼───┼───┼───┨
┃14 │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 85 │ 90 │ 95 ┃
┠──┼──────────────────┼───┼───┼───┨
┃15 │ 秸秆综合利用率(%)│ 85 │ 90 │ 95 ┃
┠──┼──────────────────┼───┼───┼───┨
┃16 │ 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率(%)│ 85 │ 92 │ ≥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