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门联动,协调配合,促进再就业政策的落实。要充分发挥各级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的协调作用,形成各部门协调一致、共同推进、全方位落实政策的机制。一是努力保持小额贷款发放的良好势头。2005年,全省要确保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亿元,争取3亿元。从2005年开始,省政府将把各金融机构发放小额贷款情况纳入通报内容。继续增加小额贷款担保资金,2005年再增加5000万元。进一步落实小额贷款政策,简化小额贷款手续,取消金融机构自行制订的不符合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政策的规定。推广南昌市小额贷款信用社区试点经验,力争50%的社区创建信用社区。把握好“贷、用、还”三个环节,确保我省小额贷款发放总量、还款率都继续在全国领先。二是加大落实对企业的促进就业政策的力度。要继续将落实企业促进就业政策作为工作重点,重点落实主辅分离、小额贷款、岗位补贴、社保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工作力度,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推动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三是继续加大对困难行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的力度。要做好“4050”人员和远离城市的老工矿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援助,2005年继续举行省市县三级联动春季招聘大会和“再就业、心连心”送岗上门活动。
(二)积极探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有效办法,逐步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一是积极稳妥做好下岗职工出中心并轨工作。目前,全省进中心的下岗职工全部协议到期,但因各种原因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有26.39万人,其中省属企业4.55万人,扣除内退、调动、退休等自然减员因素,需要通过“协保”和解除劳动关系并轨的25.6万人,其中省直3.7万人。全省并轨工作计划用三年时间,即2004至2006年内完成,其中省属企业的并轨在2004年、2005年内完成。2005年要结合企业改制工作,在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和再就业补助资金安排上适当向省属企业倾斜,运用并轨资金和企业改制资金,重点做好国防工办、煤炭、建工等进中心人数较多的行业下岗职工并轨。2005年,各市、县并轨任务为15万人,2006年,各市、县并轨任务为6.8万人。各级政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切实做好本地的下岗职工出中心并轨工作。三是探索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按照全国、全省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的精神,对于市场经济国家惯用,适合国情、省情的就业政策,要进一步拓宽政策的适用范围和覆盖面,形成具有普惠性和长效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政策体系。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如何将小额贷款、税费优惠、免费职介、免费培训、岗位补贴五大政策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扩大到其他群体的具体办法。四是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和完善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政策,建立失地农民的失业登记制度,强化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服务,为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提供帮助,鼓励其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等工作,以灵活多样方式实现就业。五是按照国家关于将失业保险基金更大范围地用于促进再就业的要求,对缴费正常、不向社会推出失业人员的大中型企业,在企业内部开展转岗培训,完善内部劳动力市场时,可用失业保险基金的一部分促进企业内部转岗培训。这项工作拟在南昌市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后逐步推开。
(三)实施四大工程,强化技能培训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2005年,以四大工程为突破口,全面实施五年百万技工培训计划,一是工业园区技术岗位对接工程。2005年,各设区市要召开2次以上职业培训机构与园区企业的培训就业洽谈会;普遍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大中城市技能人才职业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招收5000名左右农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入读技工学校,由政府给予50%的学费补贴。二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样板工程。充分发挥省内技工学校和高职院校的作用,进一步优化整合社会多方面的资源,提高技工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规模,加大对重点技工学校的投入,用2-3年的时间,在全省培育3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样板基地。即建成10所在校学生5000人以上的样板技工学校,其中力争3所在校学生达到1万人以上;选择10所办学规模大、办学质量高、办学机制活的高职院校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建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样板院校;选择10户大型企业的培训基地,结合实施国家机电项目、信息产业制造业项目、电力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打造企业培训的样板基地。三是岗位成才的示范工程。2005年,开展技术能手评选表彰活动,全省评选20名技术能手,以省政府名义予以表彰。在全省开展百名名师带徒活动,组建以高级技师为骨干的名师队伍,通过名师带徒,促进岗位成才。选择3至5个省属大中型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总结经验,宣传推广。四是小企业孵化工程。以创业培训和小额贷款为抓手,推动下岗失业人员、未就业大学生和退役士兵自主创业。推广南昌市经验,完善12个省级创业培训基地的服务功能,建立各类专家组成的咨询队伍,实施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和税费减免等一站式服务。全年创业培训1万人,重点培养1000名有项目有开业计划书的项目执行人,树立100户小企业的创业典型。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