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示范推广。省、市农业科研院所要围绕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蔬菜优势产业和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东西两山优质杂粮和干果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经济区建设,加强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究,特别是优质、高产小杂粮新品种的选育。每年全省要育成和审定一定数量的农作物新品种,从国内外引进一定数量的农畜新品种。适应全省优势产业经济区建设要求,依托省农科院和山西农业大学的科研力量,整合科研资源,建设区域性的农业科研中心,开展重大应用技术攻关和试验,推进区域农业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农业科研中心的建设,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研究、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要建立重大农业新科技推介制度,重点推介优良品种和配套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省农业厅要组织省农科院和山西农业大学的专家,每年筛选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作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向全省发布。各地要按照确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推广实施方案,组织科技示范户和广大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3、强化以农村科技示范户为重点的主体培训。每年全省要培训200万以上的农民,用3年时间把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轮训一次,使每人掌握1-2个农业新品种的种植,1-2项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各地要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应用,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储运、保鲜等技术,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和政策、法规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组织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机构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加科技入户培训工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要结合自身特点,与科技示范户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参与对农户的科技培训。各地要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进村入户开展培训,把现代手段与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起来,快捷高效地做好培训工作。
二、农业科技入户的组织实施
(一)组织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农业科技入户实行政府推动、部门组织、专家指导、农户应用的形式。省、市、县分别成立科技入户专家指导组。省农业科技入户专家指导组由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山西农业大学的有关专家组成,负责制订全省科技入户技术实施方案,筛选本省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指导市、县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市、县专家组由市、县农业局、畜牧局等单位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制订本地科技入户技术实施方案,协助筛选确定科技示范户,评审技术指导单位的技术工作方案,落实各项技术管理措施,督促、检查技术指导单位和技术人员开展工作。
建立科技人员联系县、指导乡、定点村、承包户的责任制。全省农业科技入户工作重点县由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山西农业大学派出1名研究员或教授进行指导;每个重点乡(镇)由省、市、县农业部门和科研单位派出1名副研究员或高级农艺师进行指导;每个重点村由县农业局和技术推广单位派出1名农业技术员定点进行指导。凡农业部和省确定的农业科技入户重点县,每个县确定50名技术员,每名技术员负责20个左右示范户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对农业科技入户指导单位和技术员进行公开招聘。农业科技入户重点县的农业局要根据本县主导产业和主推技术,按项目要求组织技术承包。县农业局与技术指导单位,技术指导单位与乡、村,技术指导员与科技示范户分别签订技术承包合同,明确承包内容和绩效目标,纳入全省农村技术承包项目管理。科技人员在参加农业科技入户工作中,可按有关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规定获得相应的报酬和奖励。成绩显著者在晋升职称时优先评定。农业科技人员在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的同时,要及时掌握农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技问题,给上级有关部门反馈信息,从中筛选农业科研课题,在科研与生产之间形成通路,使科研更好地为生产服务。同时,要继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建立长效机制,注重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