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
建立调度、现场办公和动态管理制度,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大扶持力度。2005年至2007年,抓好100个中小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业企业,培育30个优势产业集群,建设50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2005年全面启动。
13.促进流通现代化
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发展现代流通业,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力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适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意见》,完善促进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完成全省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和发布工作,引导城市商业健康发展。积极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重点扶持10户流通骨干企业。发展新型流通业态,继续推动徽商集团、合肥百大集团等骨干企业连锁经营,力争建设钢材等若干个物流配送中心。组织一批城市大型内贸企业与农村的对接活动,构建城乡双向流通网络。
14.加强经济运行调节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强化经济运行监控,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科学预测,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做好煤电运的协调调度,搞好煤炭产运需衔接,建立和完善煤电运协调和长效合作机制,保证安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确保全省生产生活用电,做到限电有预案,限电不拉路,确保全省经济正常运行。
四、大力推进对外开放
15.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深入实施大开放主战略,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切实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和省外资金分别增长15%和20%。完善工作机制,改进招商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原有招商对象的跟踪回访和签约项目的落实上,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的指导性意见》。促进国有大企业加快利用外资步伐,抓好马钢板材、铜陵有色铜加工、江淮重卡、奇瑞轿车、淮南电厂、淮北煤化工等重大利用外资项目工作。出台《关于加快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县域利用外资空白县市的指导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载体作用,适时召开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作会议。继续抓好对沿海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招商引资,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扩大与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的合作。办好国际徽商大会,组织参加日本爱知世博会、厦门“98”招商等重大境内外招商活动。
16.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以规模化为方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力争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5%。积极落实各项出口促进政策,争取奇瑞轿车等重点出口产品的国家支持政策。鼓励大企业和大宗产品出口,培育一批出口超亿美元的大企业、超亿美元的产品和特色出口产品基地,提高地产品出口比重。支持广大中小生产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出口,促进更多企业登记进出口经营权,推动一批已新获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落实省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签订的《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共同促进安徽省主导农产品出口工作备忘录》,加快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围绕“86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支持和鼓励先进技术设备和短缺原材料等进口,促进我省产业和技术升级,缓解资源瓶颈制约。
五、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7.推进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
落实好省政府与科技部第一次会商议定事项,做好第二次省、部会商工作,拓展会商内容,力争取得新成果。争取与中科院建立会商制度,力争中科院在设立新的研究机构和有关项目建设方面给予支持。抓好试点市示范区首批项目建设,争取年内有一批新的项目开工建设。继续举办合肥高新技术项目与资本对接会,吸引更多适合我省应用的科技成果参展,逐步打造国内知名的科技会展品牌。研究制定营造环境、聚集人才、创新机制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试点市建设提供支撑。
18.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扎实推进“两基”攻坚工程,向国家申报对阜南、利辛、岳西三县的“两基”验收。坚持以县为主“五统一”管理,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二期工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努力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条件。在全省中小学选择500所左右的薄弱学校,加大建设力度,提高办学水平。加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努力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