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5年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

  5.加快“生态安徽”建设
  推进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年底前,关闭淮河流域国家规定的落后制浆、造纸、酒精和淀粉生产线或企业。以提高“四率”为重点,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市场化运行,加强城市污水处理收费管理,收费标准达到每吨0.8元以上,到年底淮河治污工程投入运行比例达55%。继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重点监控淮河流域50家工业企业排污大户,安装80套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装置。完成淮河流域10个市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确保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质基本达到三类。继续推进巢湖流域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加快首批生态省建设示范基地建设,继续开展符合生态理念的工业、农业、资源保障、保障支持和人居环境基地的试点和评选工作,抓好“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创建工作。
  6.加快“信用安徽”建设
  加强信用法制建设,出台并组织实施《安徽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发布管理办法》。通过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政务公开化建设、行政许可和行政程序的法制化等措施,继续推动政府信用建设,努力塑造信用政府形象。全面推进“十万企业信用工程”,实现省同业征信网络平台、全省1/3城市信用信息网络平台和省联合征信网络平台的互连互通,建成10万户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开通省企业联合征信信息发布查询系统。引导企业信用协会组织建设,推进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进一批重点企业信用风险内控体系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个人征信市场化运作模式,以信用消费、信用重点人群、大学生助学贷款和个体工商户为重点,推动建立全省联合征信个人信息数据库。
  7.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
  推动“两山一湖”地区三市政府旅游合作协议的落实,加大太平湖、屯溪区等地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以及徽文化等文化观光产品开发,形成区域联动,构筑地区合力。加强与苏、浙、沪、京、川、粤等旅游精品线路的对接,培育若干条旅游热线。规范标准,强力推动,深化旅游强县和乡村旅游两项创建工作,首批培育15个旅游强县和树立20个“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启动实施“红色旅游”,抓好大别山和鲁苏皖两个红色旅游区规划编制工作,做好相关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改善红色旅游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形成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二、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8.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围绕10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实施“121强龙工程”,重点扶持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力争培育2—3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加强粮食稳产增产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粮油深加工。重点扶持畜牧业中规模较大、牵动力较强的加工型龙头企业,推动畜牧业规模化生产。大力培育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大名牌农产品培育力度,多渠道拓展农产品市场,加速形成一批主导产业和名优品牌。抓好金融服务三农安徽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生产条件。
  9.加快振兴县域经济
  发挥各地优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推进产业向中心城镇、工业园区集中。落实对县一级简政放权的各项措施,完善县域经济考核评价体系,培育壮大一批经济强县。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加大对经济薄弱县(市)的扶持力度,继续开展化解县乡债务试点。抓好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工作。
  10.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抓住当前农民工结构性短缺的机遇,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加强供需衔接和地区协作,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推进各类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统筹社会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竞争力,打造安徽劳务品牌。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11.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建设
  加强对工业行业改革、改组、改造的规划和指导,推进汽车、工程机械、化工、家电等优势行业的技术进步,推动钢铁、水泥、铜材等材料行业结构调整,支持马钢实施新一轮发展规划,加快煤电、煤化-盐化一体化和煤层气开发。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现代医药、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支持骨干企业做强做大,推进产业规模化、集群式发展,力争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到9户,其中超200亿元企业达到2户,超300亿元企业1户。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