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在全省实施的“校校通”工程中,优先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的发展,以此积极推进民族教育手段现代化进程,努力促进少数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省、市两级政府投入专项经费,组织专门人员,开发适应民族特点的学校管理软件、各科教学课件素材库,要把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光盘、录像等手段运用于民族教育。扶持各级民族学校适当建设校园网或局域网,并培养和培训教师和管理人员。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民族中小学语音教室或计算机教室的建设。“十五”期间,农村中小学要逐步建成每生0.2台计算机的专用教室。
22.认真完成国家交给我省的对口支援西部的工作。教育对口支援要实行目标责任制,提高对口支援的效益,确保目标如期实现。要重点帮助西藏、新疆加强双语师资特别是汉语教师的培养和支教工作。
五、大力加强民族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23.充分发挥省蒙师、朝师民族师范学校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充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省政府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办学层次,努力使民族师范学校成为我省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基地,民族教育的研究、信息中心,为我省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4.在省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由民族院校定期举办民族教育行政、教研人员和民族中小学校校长培训班、教师培训班和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其经费在省教师、校长培训专项经费中单列。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到“十一五”中期,使50%的小学、幼儿园教师达到大专学历,60%的初中教师达到本科学历,15%的高中教师达到研究生水平。
25.采取改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等措施解决民族学校师资流失问题,稳定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才到民族学校任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人事部门评聘教师职务、评选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时,要各民族学校倾斜;进行考核时,用民族语言授课的教师,可以用民族语言进行说课答辩。各地在核定民族学校教师编制时,要充分考虑民族学校课程门类多、学校规模小、住宿生多、跨科跨年级教学多的实际,保证民族学校按课程计划开全开足课程,确保教师编制。
六、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促进我省各民族的团结进步
26.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旗帜,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在教育工作中,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民族团结平等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开设民族政策理论课。对广大师生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加强我省各民族团结奋斗光荣传统以及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使各民族广大群众进一步增强“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观念,牢固树立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意识,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