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11、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优化房地产发展结构。以增加居民住宅有效供给为重点,建立完善房地产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政府调控体系,完善房地产用地管理制度,促进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超前规划和有序建设大型居住区及与其配套的商务、商贸区块,建立和完善由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构成的住房供应体系,形成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标准基本稳定的房地产发展格局。培育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完善房地产一级市场,培育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加快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业,完善房地产金融信贷服务,建立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健全物业管理体制,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打造房地产品牌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房地产咨询、设计、物业管理公司,培育本地房地产企业,增加住宅建设的科技含量,大力推行节能型、环保型房地产项目建设,提高住宅产品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争创房地产全国品牌。
  12、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根据城市发展和市民需要,以及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消费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切实保证困难群体的生活服务需要,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发展社区公益性服务。进一步健全帮扶救助和就业保障服务组织体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四级社区服务网络,形成针对社会困难群众的“五位一体”社会救助制度,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政府投入保证为主的福利服务制度,针对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发展群防群治的社区治安服务和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教体卫服务。推进社区经营性服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调动和发挥社区民间组织参与、提供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将营利性的、适宜产业化发展的服务项目,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政府扶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的方式,形成社区服务机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其职业化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服务水平,推进社区服务系列化、产业化。推动社区服务中心运作的民营化、市场化,走“以服务养服务”、“以实业养事业”的良性发展之路。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3、加强规划指导。抓紧规划制定和实施。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的要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规划的制定,突出支持对提高产业竞争力作用明显和面向“三农”的新型服务业发展,重点支持在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方面形成区域优势;引导资金对服务业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型行业的投入。强化规划实施,推动市区“优二进三”,提升现代服务业档次,推动县(市)“兴二促三”,发挥后发优势,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强化功能区块建设。根据“一主三副六组团”网络化大都市建设要求,优化现代服务业的空间结构,加快实施旅游休闲功能区、中心城区综合功能区、物流功能区、生产性服务功能区等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对土地、交通、生态等各类资源的许可利用作出科学的安排,在现代服务业的设施规模、设施定位、投资对象以及设施业务设计、经营对象(包括资质)等方面进行超前规划,提高各类服务设施的集约化水平,促进杭州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提高与合理分布,形成各种现代服务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产业格局。
  14、放宽市场准入。坚持“非禁即入”。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以外,所有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实现内外资的同等待遇,凡是鼓励外商资本进入的服务领域,其他类型投资者均可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各种方式进入;在实施优惠政策的投资领域,其优惠政策对所有投资主体同样适用。扩大开放领域。根据我国加入WTO服务贸易承诺开放的领域,打破行业垄断、地区封锁、城乡分割等体制性障碍,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电信、外贸、商业、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医疗、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领域的开放,加大非国有资本有序进入的力度,提高市场化程度。降低准入门槛。增加出资方式,简化专项审批手续,放宽集团公司和连锁经营等条件限制。已经相关部门批准的民办学校、民办医疗机构、民办小型体育健身服务场所、民办报刊投递机构及私人图书馆等,均可以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合伙或公司制形式办理注册登记。简化文化经纪人登记注册手续,允许其先领营业执照后办经纪人员资格证书。对具有一般经纪资格的经纪人员,允许其先行从事文化类经纪活动。放宽经纪企业申办标准,有3名以上执业人员即可申办经纪企业。允许各类人才以商标、品牌、技术、科研成果、个人声誉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人才独资或与他人共同开办企业特别是工作室、博物馆、美术馆的,可以个人名字作为企业字号办理登记注册。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