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轨服务。接轨上海,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立足浙江,服务全省,服务“长三角”,增强集聚能力,构筑辐射高地。
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举措
5、加快发展大旅游产业。加快实施“旅游西进”战略。以旅游国际化为突破口,加快大运河、西溪湿地等一批重点面向国际市场项目的建设,完善口岸建设,培育潜在的国际航线;加强对外促销,巩固和深化日本、韩国、东南亚及台港澳等重点市场,加快拓展欧美市场;开发和包装深度游国际旅游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推进多语标识系统和高星级饭店的建设。大力整合以“三江两湖一山一河两址”为重点的旅游资源,精心策划,统一包装,整体推出,形成大杭州、大旅游、大发展格局。发展旅游特色项目。整合杭州独具特色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杭州山水、文化、城市和谐统一的比较优势,推出休闲、文化、创业有机统一的系列区块和活动,形成城乡特色旅游品牌,加快旅游文化标志性项目的开发与运作,打造“航母级”文化旅游项目和有震撼力的旅游文化吸引物,提升杭州旅游核心竞争力。壮大休闲、会议产业。以西博会、休博会为载体,加快建设多层次、高规格的会展、休闲设施,建设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等十大旅游休闲基地,打造以“东方休闲之都”为主题的观光休闲产品,提高会展、休闲的国际知名度,吸引国内外高级别、高层次会议、展览落户杭州,加快旅游从观光游“一枝独秀”向观光、会展、休闲游“三位一体”转变,使杭州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以休闲文化为特色的会议中心城市。加强旅游六要素联动。完善旅游饭店业,提升旅游交通业,整合旅游景区景点,发展旅游康乐和旅游商品业,推进旅游企业发展,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做精做新“吃、住、行、游、购、娱”,发挥旅游产业的龙头作用,推动旅游六要素联动互动,带动文化、商贸、房地产等产业的全面发展。
6、积极扶持大文化产业。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推动国有文化单位的产权结构调整,鼓励非公经济以技术、品牌、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作价参股,或以投资、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承包、租赁、托管等形式,积极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改制和资产重组。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大文化产业,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培育和开拓文化市场。优化产业布局和配置,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广告、文化演艺娱乐、艺术品、体育健身、文体用品制造和教育培训等产业群,培育壮大若干个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区块,扶持一批在全省领先、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加快地方文化市场管理立法工作,促进文化市场的规范发展。创新发展内容产业。充分发挥杭州高新技术产业、高新人才集聚、民营经济优势,主攻以高技术、高文化、高艺术为基础的数字娱乐业、现代传媒业和文化旅游业,积极发展LOFT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不断丰富数字电视节目内容和互联网宽带增值业务,大力发展交互式媒体,加快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建设,扶持动漫游戏产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周边衍生产品的开发,努力打造“动漫之都”。加快教育、卫生、体育等产业发展。鼓励兴办民办高校、各层次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鼓励兴办外资、合资和民资医疗机构,高起点规划建设先进适用的体育设施,积极争取举办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大力发展休闲体育,推动教育、卫生、体育产业发展,提高大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切实保证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
7、全力推进金融服务业发展。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引进知名的跨国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整合杭州市地方金融资源,加快建设杭州产权、股权交易市场,稳步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做大做强杭州地方金融企业,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主体的资本市场体系。鼓励支持金融创新。加快推进金融电子网络建设,降低电子支付成本,不断完善信用卡、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等新型金融服务的消费环境,大力发展银行卡市场。发展适合杭州经济特色、跨行业跨地区的交叉式新型金融服务。大力发展保险业务,使之成为杭州金融发展的新增长点。优化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加快杭州金融数据平台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畅通融资渠道,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鼓励国有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信托和投资公司采取多种形式参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构筑完善的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全面提升杭州金融服务的辐射力,使杭州逐步成为辐射“长三角”的金融资金供求集散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