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方要求签订集体合同,另一方拒绝或者故意拖延的;
(二)双方对集体合同中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以及其他内容的确定发生分歧的;
(三)双方对集体协商程序安排发生争议的;
(四)在集体合同签订过程中双方发生的其他争议。
第三十二条 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双方协商解决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协调处理。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要求协调处理的申请后,应当在7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书面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在决定中说明不予受理的理由。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决定受理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组织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共同协调处理,出具《协调处理协议书》,并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处理完毕。
第三十三条 职工一方协商代表就本规定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的,可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第三十四条 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的,用人单位和工会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不予受理或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一)职工一方提出集体协商要求,用人单位一方拒绝或者拖延签订集体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不及时将集体合同文本报送审查的;
(三)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解除职工方集体协商代表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相抵触的;
(五)用人单位与职工个人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的有关劳动报酬等标准低于集体合同约定的。
用人单位违反集体合同,给职工造成损害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赔偿责任。
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损害职工一方协商代表合法权益或者对其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协调处理集体合同争议或者审查集体合同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