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发展纲要》的通知

  2.实施名牌推进战略。企业要制定自创名牌、合作创名牌等战略,扎扎实实地培育名牌,形成品牌效应。开展学海尔创名牌活动,引导更多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通过品牌经营,增强产品竞争力。积极推动七个产业链的名牌产品建设,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给予表彰或奖励。
  3.实施国际化战略。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积极开拓两个市场,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战略合作,精心组织策划类似沃尔沃、卡特彼勒等大公司来山东参与国企改组改制。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制造业能力和对外贸易水平。鼓励具备实力的大企业集团到国外建厂,拓展市场发展空间。同时,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规范生产经营管理,在重点企业中大力推进ISO系列国际标准认证、3C认证等,逐步取得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四)促进产业空间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产业发展配套环境,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
  1.加快城镇建设。城镇具有较强的积聚功能、辐射效应和经济带动能力,是建设制造业强省的重要载体。要把建设制造业强省与加快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着力培育一批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结构。对规模大、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要给予“名城”、“基地”等命名称号。要把建设制造业强省与城镇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按照我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逐步消除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的政策性差别,引导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制造业转移,为建设制造业强省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2.整合现有园区。要充分发挥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优势,集中力量整合提升各类工业园区,提高园区的投资密度和产出水平。按照适当集中、形成规模、体现特色的要求,重点建设100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业突出、产业配套、管理规范、环境优美的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通过高起点、高标准统筹规划,打破区域、行业界限,重点建设若干个大型集聚新区,成为承接国内外大企业投资的新平台。
  3.加快民营经济聚集发展。进一步放宽政策,积极发展民营经济,提升产业层次和集约化程度。要下大力气培植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有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促进民营企业向园区和小城镇转移,提高产业集中度。
  (五)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建设生态省的要求,努力培育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制造业发展新机制。
  1.推行清洁生产。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活动。要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为重点,研究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审核标准,组织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活动,对取得优异成绩的要给予表彰或奖励,在全省树立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环境清洁优美、经济效益显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
  2.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推广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度,按照资源消耗减量化、无害化的要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系统,尽快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条。研究废物回收再利用技术,探索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合理分担处理费用的责任制度。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鼓励企业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3.建立资源环境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加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办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六)建设现代物流体系。要把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相互提高、统一发展新格局。
  1.完善基础设施。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进一步增强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铁路,重点建设胶州经临沂至新沂铁路、烟大铁路轮渡、大莱龙铁路等,加快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公路,进一步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网络规划,加密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高速公路,完善山东西部高速公路网络,重点建设济南-莱芜-青岛高速公路、德州-商丘高速公路、青州-鲁苏交界高速公路、新河-滨州高速公路、潍坊-日照高速公路,加快国省道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构筑互联互通的公路运输网络;港口,加快青岛北方航运中心建设,加强集装箱、矿石、粮食、煤炭等专业化深水码头建设,重点加快青岛前湾港、烟台港三期工程和日照、威海、龙口深水港等项目建设,改善港口集疏运条件,提高港口吞吐能力;民航,改造和扩建济南、青岛等机场,增辟国内外航线。
  2.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根据企业实际,合理确定企业内部配送中心的建设规模和水平,逐步实现仓库立体化、装卸搬运机械化、拆零商品配货电子化、物流功能条码化、配送过程无纸化,并建立自动补货系统,为企业提供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配送体系。
  3.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专业化改造,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特别是与批发企业和储运企业改组、改造相结合,打破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和发展社会化物流企业,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吸引外资向物流产业投资,参与物流企业的重组和改造,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
  (七)建立与完善科技教育体系。创造为制造业发展的科技教育、人才智力配套体系,使制造业在人才聚集中得以快速发展。
  1.完善科技体系。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建设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各类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为主体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我省科技自主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制造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2.大力发展教育。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扩大学校自主权,提高工科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办学水平,发展一批与制造业相关的高等职业院校和特色学科。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采取有效措施扶持民办教育。
  3.壮大人才队伍。实施“泰山学者”建设系列工程,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群体。着力培育一支素质高、善经营、懂管理、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企业家队伍,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适应制造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建立起一批面向产业群的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增强发展的后劲。到2010年,争取高级、中级、初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重分别达到20%、60%和20%,形成以初级为基础、中级为主体、高级和技师为骨干的技术工人队伍。
  (八)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制造业强省必须有坚强的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各级、各部门要把加快制造业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省政府成立建设制造业强省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建设规划,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各市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按照本纲要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相应实施意见和规划方案,把制造业强省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省经贸委要有专门机构,负责组织日常管理工作。省发展改革委、外经贸厅、科技厅、信息产业厅等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制造业强省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务求实效。要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因素,在全社会形成建设制造业强省的共识和合力。要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权利,严格行政责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各级、各部门要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工作,努力实现建设制造业强省的目标任务。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