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建材产业集聚区。以淄博、泰安、枣庄、临沂为中心,加快产业改造升级步伐,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旋窑水泥、无碱玻璃纤维及制品、纸面石膏板、高档浮法玻璃、建筑陶瓷、新型墙体材料等高档新型建材。到2010年,形成新型干法旋窑水泥4000万吨、无碱玻璃纤维及制品60万吨、纸面石膏板8亿平方米、高档浮法玻璃3200万重箱、建筑陶瓷10亿平方米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30%。
4.培育一批制造业特色县。落实《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鲁发〔2003〕25号),以30个经济强县为载体,以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和配套企业为重点,通过招商引资、壮大民营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大力培植制造业增长点,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特色县。食品,把莱阳、荣成、诸城建成全国重要的加工基地;造纸,把寿光、广饶、兖州培育成国内重要的生产基地;抽纱制品,把文登培育成全国最大的出口基地;服装纺织,巩固诸城、即墨、胶南中国服装纺织产业名城地位,把邹平、周村培育成为中国服装纺织产业名城;黄金加工,把招远、蓬莱、莱州建成中国著名的黄金精深加工基地;轮胎,把荣成建成国内知名的产业集聚区;装备类产品,把诸城、文登、青州建成成套设备及配套产品特色县;煤化工,把滕州建成煤炭深加工特色县。其它县(市)要壮大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规模,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制造业升级,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强县。到2010年,30个经济强县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1.5万亿元,年均增长18%,有20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已经进入全国百强的县(市)争取位次前移。
(三)企业组织构架。发展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壮大一批专业配套企业,新增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形成分工明确、协作配套、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企业组织体系。
1.发展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实施品牌战略,加快资产重组,依靠技术进步,培植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到2010年,营业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集团达到100户,其中过500亿元的9户,100—500亿元的66户。按产业链分,电子信息及家电7户,汽车14户,船舶1户,石化13户,食品10户,服装纺织7户,其他48户。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的53%以上。海尔集团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进入世界500强。这些企业要普遍建立起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战略合作,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2.壮大一批专业配套企业。围绕七个产业链和大企业集团产品配套要求,找准产业定位,实施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生产,加快零部件和原材料生产企业的发展。到2010年,围绕汽车、工程机械、船舶、电子信息及家电等产业,重点发展16类零部件产品,培植80户零部件骨干企业;围绕电子信息及家电、汽车及船舶、石油化工、服装纺织、食品等产业,重点发展26类新材料产品,培植100户新材料骨干企业。
3.新增一批规模以上企业。放宽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的准入行业和领域,减少准入障碍,鼓励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兴办企业,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分工协作、经营灵活的企业集群,不断壮大建设制造业强省的骨干队伍。到2010年,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1.5万户,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达到3万户。
四、主要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制造业发展必须把加大投入放在重要位置。到2010年,全省制造业投入达到2万亿元以上。
1.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围绕六大产业集聚区和七个产业链,筛选好招商引资项目,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引导外资投向规划建设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抓住国际资本、产业转移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对日本、韩国的招商引资。高度重视与世界500强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来我省投资。到2010年,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年均增长35%。
2.扩大社会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制造业强省建设。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优先推荐重点制造业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已上市的优先推荐配股和增发新股,并确保筹措资金用于制造业建设。到2010年,力争社会融资达到1000亿元以上。
3.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抓住金融业对外开放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有利时机,争取更多的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到山东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地方融资体系,加快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要加大贷款力度,支持制造业企业搞好结构调整。到2010年,争取金融机构用于制造业发展的贷款达到5000亿元。
4.引导企业加大资金投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鼓励企业技术开发费列支、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技改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部分抵免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制造业结构调整。各级财政对制造业的项目和发展要给予支持,省里设立制造业强省专项资金,各市财政也要积极支持制造业结构调整,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加快制造业发展。到2010年,企业投入要达到1万亿元。
(二)加快制造业技术创新步伐。技术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必须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新机制。
1.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制定《山东省工业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行动计划》,构建符合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制造业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或博士后工作站。围绕七个产业链和六大产业集聚区,加快建立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中心。各级财政对企业的重点技术研发要给予支持,省里设立技术中心建设专项资金,各市财政也要支持制造业技术创新工作。到2010年,全省行业技术中心达到15家,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达到45家,省级技术中心企业350家。
2.加快技术引进和创新步伐。加强与国外大企业的合作交流,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搞好二次开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来山东建立研发机构,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到2010年,争取20家跨国公司来山东建立研发中心。
3.推进产学研联合进程。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推进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重点行业和企业有机结合。大力组织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到2010年,重点企业产学研联合项目经费支出占全部技术开发经费支出的40%以上。
(三)培育大企业集团。大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国际化、管理信息化,培育能够提升制造业产业层次的大企业集团,形成强有力的制造业组织体系。
1.加快企业制度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企业体制创新,把国有企业改制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推出山东工业百强企业,做大做响山东大企业品牌。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省属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