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发展纲要》的通知

  2.汽车产业链。到2010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600亿元,年均增长18%。整车生产能力达到170万辆,其中重型车25万辆、轻型车100万辆、轿车45万辆,改装车15万辆,低速载重车(农用车)300万辆。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汽车工业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3〕79号),以龙头骨干企业为载体,以先进制造技术为支撑,积极参与世界汽车产业分工,尽快形成整车与原材料同步推进、整车与零部件协调配套、龙头企业与一般企业共同发展的现代汽车工业体系,使汽车工业成为山东经济的支柱产业。重点依托中国重汽集团、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一汽青岛汽车厂“三大平台”,发展重型车、轿车、轻型车、特种车、低速载重车以及配套零部件和原材料。
  3.船舶产业链。到2010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22%。造船能力达到600万载重吨,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2〕71号),完善造船基础设施,提高建造大型船舶能力,增强技术开发和产业协作配套,发展现代化总装造船,提高产业集中度,扩大规模效益。以青岛和日照、烟台和威海、济宁为主建设三大船舶制造中心,构筑北海船舶重工、烟台莱佛士、威海造船、黄海造船、日照造船、济宁造船六大平台,形成一批特色主导产品。重点发展集装箱船、海洋工程船、散货船、特种船、游艇及其配套设备和原材料。
  4.石化产业链。到2010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22%。炼油能力达到5000万吨、乙烯200万吨、合成树脂350万吨、合成橡胶40万吨。以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为方向,积极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拉长石化产业链。重点提升炼油能力和水平,发展高指标环保型清洁汽油、柴油;大力发展石油裂解及后续深加工产品,提高合成材料、有机材料生产能力和水平,为开发精细化工产品提供原料来源。
  5.家电产业链。到2010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16%。电冰箱产量达到1100万台,电冰柜700万台,洗衣机900万台,空调器1400万台,实现由家电大省向家电强省的跨越。巩固、提升白色家电,积极开发数字视听新产品,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打造家电发展新优势。重点是采用数字、环保、节能新技术改造提升冰箱、冰柜、洗衣机、空调器等传统产品;加快开发数字电视机、多媒体一体机、数字音响、数码摄像机和数码照相机;大力发展小家电、家电配套产品和原材料。
  6.食品产业链。到2010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6%。粮食、油料、水产品加工率达到70%以上,果品、蔬菜加工率达到30%以上,巩固全国第一的行业地位。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加工层次,搞好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食品产业竞争能力。按照安全、营养、方便、多样的要求,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油料、畜禽、水产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以乳品、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为主的食品制造业,以啤酒、葡萄酒、多种营养成分饮料为主的饮料制造业。
  7.服装纺织产业链。到2010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500亿元,年均增长16%。服装产量达到16亿件。突出服装、面料和原料三个环节,提高服装设计和制作水平,打造知名品牌。重点发展西服、衬衫、牛仔服、时装、职业装、针织内衣、针织时装、休闲运动装八大系列服装,开发生态纺织服装产品,促进服装纺织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二)区域布局构架。打造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胶济沿线制造业隆起带,培植六大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制造业特色县,形成产业集聚、配套协调、布局合理的制造业新格局。
  1.打造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鲁政发〔2003〕61号),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主体,加快与国际接轨,积极承接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把胶东半岛建设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辐射和带动全省制造业跨越式发展。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及家电、化工医药、服装纺织、食品工业五大产业群。到2010年,三市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占全省制造业的47%。
  2.建设胶济沿线制造业隆起带。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载体,充分发挥胶济铁路作用,整合现有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建设胶济沿线制造业隆起带,带动西部,促进全省制造业共同发展。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及家电、新材料、钢铁、化工医药、服装纺织、食品等产业。到201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8万亿元,年均增长17%,占全省制造业的75%。
  3.培植六大产业集聚区。突出区域特色,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整合区域资源,依托现有骨干企业,辐射带动周边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形成钢铁、装备制造、医药、盐化工、煤化工、新型建材六大产业集聚区。到2010年,六大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25%。
  ——钢铁产业集聚区。以济南、青岛和莱芜为中心,采用节能降耗环保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发展薄板、宽厚板、涂层板、大型H型钢、中宽带钢、不锈钢板带材、合金钢材等新型优质钢材,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适当扩大规模,带动周边中小企业发展冶金新材料和机械加工。到2010年,钢产量达到380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5%。
  ——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以济南、青岛、潍坊、济宁为中心,以信息化大型成套装备为重点,集中发展精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发动机、锅炉等通用装备,农机、工程机、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现代物流、发电及输变电等专用装备,汽车、船舶、机车等交通运输装备,计算机、网络及通信设备、软件及系统集成、新型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装备,使数控机床、发电及输变电设备、载重汽车、干熄焦装备、柴油机、工程机械等一批重大装备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25%。
  ——医药产业集聚区。以青岛、烟台、淄博、济宁为中心,重点发展化学合成药、抗生素类药物、海洋药物、生物制药、中成药以及医疗设备和器械。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20%。
  ——盐化工产业集聚区。以潍坊、青岛、东营、滨州为中心,重点发展低盐重质纯碱、离子膜烧碱、钙盐、镁盐及其深加工产品,扩大氯碱规模和品种,加快发展有机氯产品、溴及溴系产品、海洋生物化工产品。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0%。
  ——煤化工产业集聚区。以济宁、泰安、枣庄、菏泽为中心,发挥煤炭资源优势,依靠现代化工技术,加大技术开发投入,重点发展煤电化一体、甲醇、醋酸、醋酐、低碳烯烃系列联产的煤化工联合装置和深加工配套装置,积极发展合成气和甲醇制烯烃、合成气和煤液化制汽油、水煤浆等产业。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35%。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