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走新型工业化
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发展纲要》的通知
(鲁政发[2004]108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发展纲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00四年十二月一日
山东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发展纲要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省委、省政府做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的战略部署。为此,特制订本发展纲要。
一、制造业现状
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经过多年努力,山东制造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具备了建设制造业强省的基础和条件。一是制造业总量得到提升。截止2003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有1.5万户,资产合计1.1万亿元,从业人数497万人。2003年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711亿元,同比增长2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9%,占全省GDP的30%,占全国制造业的10%;实现销售收入12660亿元、利税1140亿元、利润624亿元,分别增长38%、43%和5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5%、71%和68%。二是制造业基础比较完善。山东制造业门类齐全,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建材和冶金六大传统产业是工业的主体。2003年共完成增加值2960亿元,占全省制造业的80%,除冶金外,其他行业实力均居全国前四位。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制药、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2003年共完成增加值550亿元,占全省制造业增加值的15%。三是大企业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全省136户重点工业企业中有制造业企业127户,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4603亿元,占全省工业的31%,其中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有9家,实现销售收入1980亿元,占全省工业的13%。四是“山东制造”初显成效。全省现有中国名牌产品40个,中国驰名商标33件,总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在2003年度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评比中,“海尔”品牌居第95位,成为全国第一品牌。山东多种产品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家用电冰箱、冷冻箱、机制纸及纸板、化肥、轮胎、水泥、农机、食用植物油、布等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但是,山东制造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较低;装备制造业规模小,产品水平不高;技术创新能力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比较短。全省上下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制造业强省的重要性,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制造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山东制造业率先走向世界。
二、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一个目标,坚持六项原则,突出三个重点,强化八项措施,着力培育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一批知名品牌,不断增强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做出贡献。
(二)目标。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15%,占全省工业的比重提高到90%,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40%,实现利税4000亿元,年均增长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35%,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提高到40%,主要行业65%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3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培育100户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世界500强有200家以上落户山东。制造业出口突破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机电产品出口300亿美元,年均增长25%,制造业产品的国际标准认证水平明显提高。争取中国名牌产品达到150个,培育20户知名品牌企业,其中10户企业创世界知名品牌。
(三)原则。
1.信息化带动原则。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制造业提升,以制造业发展促进信息化进程,实现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2.技术进步原则。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培育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全面推进制造业技术进步。
3.集聚发展原则。加快优势产业区域性集中,提高制造业的协作配套水平,实现产业集群化、经济板块化发展,提高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
4.国际化原则。面向全国,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强与大型跨国企业的战略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鼓励企业“走出去”,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5.统筹发展原则。把发展制造业与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就业、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流通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东西联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制造业新局面。
6.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构架和发展重点
追踪现代制造业发展趋势,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突出产业体系、区域布局、企业组织三个重点,打造强势产业,培育产业集聚区,壮大龙头企业,构筑山东制造业新构架。
(一)产业体系构架。落实好《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3-2005年山东省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鲁政发〔2003〕23号),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制药、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六大传统行业,突出抓好电子信息、汽车、船舶、石化、家电、食品、服装纺织七个产业链,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骨干、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到2010年,七个产业链销售收入达到2.2万亿元,年均增长18%。
1.电子信息产业链。到2010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6%。微机达到300万台,服务器100万台,程控交换机2000万线,手机2500万部,新型电子元器件1000亿只,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额达到1500亿元,主要产品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加快引进、消化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提高自主开发水平,增强电子信息产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使其成为带动制造业升级换代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网络与通信产品、汽车电子产品、新型元器件与电子新材料、软件等五大系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