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洋渔业。
按照“坚决压缩近海捕捞,稳健拓展远洋渔业,努力提升水产养殖,主攻水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休闲渔业”的方针,继续推进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重点实施“百万亩标准养殖塘建设工程”,按照特色化、产业化、标准化、无公害的要求,培育建设优势养殖品种产业带,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名牌水产品生产、出口基地。推广先进养殖技术与设施,加强选择育种、遗传育种研究,建设一批海上高新养殖示范区,促进传统养殖业升级。主攻水产品精深加工,建设若干海水产品精深加工、出口基地,以加工业拉动和提升养殖业,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配合国家大洋性远洋渔业项目建设,大力拓展远洋渔业。继续采取扶持政策,建设一批高标准、配套设施完善的中心渔港和渔港经济特色区块。积极培育休闲渔业,使之成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拓宽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渠道,促进渔区经济全面发展。加大渔乡渔村改造整治力度,改善渔民生活质量。
(四)滨海旅游业。
我省海洋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类别多、分布广、景观美、容量大等特点,海洋旅游业是最具特色和开发潜力的海洋产业之一。海洋旅游业要着力抓好旅游资源的整合、旅游功能的拓展和旅游网络的完善,逐步形成“一核、一带、多板块”的海洋旅游新格局。
“一核”:即建设以舟山本岛为依托,以普陀山、朱家尖、沈家门“金三角”为核心,以“海山佛国、海岛风光、海港渔都”为特色的舟山海洋旅游基地,集中体现我省海洋旅游的特色和优势。
“一带”:即全省整个黄金海岸带。要特别重视杭州湾大通道、甬台温第二公路通道沿线的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使之成为展示浙江滨海旅游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多个特色板块”:即依托沿海城市或中心海岛,开发形成陆海组合、相互联动、出游方便、各具特色的滨海旅游板块。以嵊泗列岛和洋山深水港口为主体,形成以海上运动、度假休闲、现代化大海港为特色的浙东北海上旅游板块;以杭州国际旅游城市及嘉兴、绍兴旅游网络为依托,形成以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北湖、钱江潮为主体,滨海风光与水乡古镇相结合的杭州湾沿岸旅游板块;以宁波中心城市和旅游网络为依托,形成以象山港和松兰山、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为主体,以海岛风光、渔港风情为特色的浙东滨海旅游板块;以台州中心城市和旅游网络为依托,形成以大陈岛、大鹿岛、一江山岛为主体,以观光度假、休闲渔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特色的浙中海上旅游板块;以温州中心城市和旅游网络为依托,形成以洞头列岛和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为主体,以海岛风光、生态旅游、科考科普为特色的浙南海上旅游板块。
(五)海洋新兴产业。
海洋新兴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向海洋的延伸,是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之一。依托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海洋学院以及其他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挥我省科技力量较强、产业基础较好、投入机制较活的优势,加快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组织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与推广,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的发展,积极培育壮大新的产业优势。
加强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化工和工程材料、海洋环保技术及设备等新兴领域的深度研发和成果转换,努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集中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海洋产业。大力开展海水淡化技术和设备的开发研制,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化步伐,通过“向海水要淡水”,缓解沿海和海岛水资源短缺矛盾。调整海盐及盐化工业结构,巩固提高海洋化学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积极参与东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