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港口海运业。
港口海运业的发展,要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拓展功能、创新体制。根据国家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总体部署,开发大港口,建设大通道,发展大物流,加快形成以宁波—舟山深水港为枢纽,温州、嘉兴、台州港为骨干,各类中小港口相配套的沿海港口体系和现代物流系统,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快全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沿海各港口要从有利于发挥优势、有利于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出发,处理好区域性与地方性、综合港与专业港的关系,以联合增优势,竞争促提高,创新求发展。国际集装箱转运功能要相对集中到宁波港,抓住机遇,加快建设,争取以一定规模和良好服务,与洋山港区形成合理分工、互济互补格局,共同构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系统;为长三角及沿江地区和全省服务的矿石、煤炭、原油、粮食等的水水中转要相对集中到舟山港与宁波港,共同构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大宗散货中转运输系统和长三角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宁波、温州、嘉兴、台州等沿海港口要在发挥为腹地经济发展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配套服务功能的同时,留出充足的深水岸线加快发展临港工业。重点抓好宁波、舟山两港整合,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通过金塘和六横两岛的合作联动开发以及管理体制的创新,加快推进两港一体化发展。沿海其他港口也要在发挥优势、明确分工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联合开发。
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内河航道、航空等连接港口和腹地的集疏运系统,加快改造、更新港口和船舶技术装备,提高港口海运业综合服务和整体管理水平。沿海港口及港口城市,是全省重要的物流中心,要转变港口发展理念,从过去单纯货物中转集散,向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聚合扩散中心转型,向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发展。按照建立现代物流系统的要求,加强港口海运与城市、区域物流配送网络的统一规划、资源整合和配套建设,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继续大力发展沿海运输、远洋运输和江海联运,加快省内海运业的优势整合,积极推动与上海及其他国内外海运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以优势互补促进联合,以利益共享巩固联合,共同应对航运市场激烈的国际竞争。
(二)临港工业。
临港工业重点要抓好石化、能源、钢铁和船舶修造业的规划建设,为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环杭州湾地区、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奠定基础。
石油化工基地。以镇海炼化的炼化一体化、大乙烯工程等为依托,重点发展宁波镇海、北仑、大榭大型石油化工区,嘉兴依托金山石化发展乍浦化工区,把环杭州湾两岸建成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温台沿海石化工业主要在小门—黄华、玉环大麦屿布局发展。舟山主要发展海洋生物化学工业。积极开展东海油气开发利用和后勤服务基地规划建设。
能源工业基地。充分利用我省沿海港口优良、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等有利条件,新建一批大型港口火电、核电,形成华东地区重要能源工业基地,争取在“十一五”期间逐步建立起能够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进口LNG(液化天然气)项目定点建设。
钢铁工业基地。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抓紧制订全省钢铁工业的布局规划。我省沿海特别是宁波滨海地区具有良好的港口海运和城市依托,基础配套完备,是布局发展大型钢铁工业基地的优良选址,省内钢铁工业要通过重组和布局调整,逐步集中到宁波或其他临港地区发展。
船舶工业基地。修造船业是一个资本、技术、劳动力三密集,产业联动性很强的行业。要抓住国际船舶工业重组转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利机遇,充分发挥我省沿海及主要岛屿船坞条件优、零部件加工制造能力强的优势,把船舶工业发展成为我省有特色、有实力的重要海洋产业。现阶段修船要以大吨位、超大吨位为主,大中小型船舶兼顾;造船要致力于中小吨位船舶,特别是各类专业性船舶;积极拓展船舶零配件和配套服务业。加快船舶工业企业重组和技术改造步伐,提升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加强规划协调和政策引导,合理分工,优化布局,重点把舟山和宁波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支持温台沿海等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船舶修造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