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增强现代物流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建设大交通体系,构建现代物流网络,培育物流市场,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业,建设现代化国际性物流中心。到2010年,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2%,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8%。
1.构建以港口为轴心的区域物流网络。积极推进环渤海港口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建立枢纽港和喂给港的物流链,形成功能互补的港口群。构筑与腹地城市之间的快速货运集散网,建立海、陆、空一体的多式联运体系。开辟新的直通口岸,积极推动和合作建设内地“无水港”及货物分拨中心,进一步发展天津至二连浩特、满洲里、阿拉山口的过境运输,建设国际陆港,推进欧亚大陆桥建设。
2.加快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继续加快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集装箱物流中心、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区、保税物流园区、开发区制造业物流加工区、空港国际物流区、海河下游商贸物流区、空港货运物流中心和邮政物流中心9大物流园区的建设。在外环线交通枢纽地带,建设东、西、南、北四个物流园区。
3.积极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主体。吸引UPS(联邦包裹)、联邦快递、DHL(敦豪)等实力强、知名度高的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落户天津,重点培育本市100家物流企业发展壮大,努力促进本市10家物流企业进入全国物流百强企业。鼓励交通运输、批发仓储、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重组为大型物流企业;鼓励经营管理好、具有成长潜力的物流企业上市。
4.积极拓展物流市场需求。加快企业主辅分离的步伐,推动企业内部物流功能剥离,组建专业物流公司,全面推向市场。鼓励企业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通过国内外市场的融合和物流企业的竞争合作,培育第三方物流市场。制定扶持政策,鼓励本市物流企业进入物流市场网络。
5.大力提升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物流,推广条形码、EOS(电子定货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货物跟踪系统、DRP(配送需求计划)、ASS(自动分拣系统)等先进的物流技术,提高物流企业货物存储、分拣、加工、配送等环节的服务效率和运作质量。积极进行物流技术标准化建设,推行统一的物流软件和物流服务标准,加强硬件标准的兼容性。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
(三)增强休闲旅游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天津山、河、湖、海、泉资源齐备和近代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构建“一带五区”旅游发展格局,精心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的城市品牌,突出休闲旅游特色,实现与北京及环渤海地区旅游业的错位发展。深度挖掘、整合、开发各种旅游资源,建设若干特点突出、吸引力强的休闲旅游集聚区,充分发挥旅游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把天津建设成为环渤海乃至北方地区最具吸引力的休闲旅游中心城市。
到201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6%。全市接待国际旅游者突破200万人次,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创汇16亿美元,年均增长25%以上。
1.加快“一带五区”建设。开发整合特色旅游资源,深挖文化底蕴,做足水的文章,着力开发建设海河旅游观光带和市中心综合旅游区、滨海观光度假旅游区、蓟县山野名胜旅游区、津西南民俗生态旅游区、津西北现代休闲娱乐区。形成东、西、南、北、中旅游主干线和沿河、沿海、环山、环京津结合部四大综合旅游产业带。开发都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购物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新型品牌项目,做大旅游产业群,加快旅游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融合。
2.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城市旅游品牌。以天津近代历史文化为脉络,以重大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为线索,以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遗迹为载体,精心设计、开发、整合、建设大沽烟云、小站练兵、洋务溯源、莱茵小城、欧陆风韵、东方巴黎、金融名街、意奥风情、扶桑市井、老城津韵、津卫摇篮、杨柳古镇等12个旅游主题板块。2005年完成解放北路金融街等旅游样板工程,2007年底基本建成标志性旅游景点,到2010年全部完成。
3.精心设计旅游线路。整合海河两岸水体、建筑、文化、园林、夜景、码头、舟船等景观要素,开通海河市区中心段夜景精华游览线、海河市区段循环游览线等7条水路旅游线,串接津卫摇篮旅游圈、意奥风情旅游圈等10个陆域延伸圈。丰富完善异国建筑风情游、津门民俗文化游、爱国主义教育游、滨海风情休闲游、山野名胜生态游等10条主题旅游线路。
4.建设旅游集聚区。依托航空母舰旅游区发展和国际游艇会、北塘渔人码头建设,打造滨海旅游娱乐集聚区;依托海河外滩公园和建设响锣湾公园、京津游艇俱乐部,打造河海交汇带国际旅游休闲度假集聚区;依托蓟县自然风景区开发建设,打造绿色休闲旅游集聚区;依托宝坻珠江温泉城开发建设,打造集旅游、娱乐、会展为一体的综合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托派拉蒙影视主题公园项目建设,打造国际化的影视文化旅游娱乐集聚区;依托七里海湿地保护和开发,打造生态旅游集聚区;依托东丽湖景区开发建设,打造旅游度假集聚区。
5.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客源互通的原则,加强京、津、冀地区的旅游经济合作,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积极组织大型旅游活动,扩大环渤海旅游区域合作和东北亚市场互动,联手打造奥运旅游精品项目和线路。联合开发旅游电子地图,实行旅游服务一卡通,实现环渤海区域旅游信息资源、旅游查询、旅游预定一体化。打造津—京—陕陆上历史文化旅游“黄金走廊”、津—连—青海上观光娱乐旅游“金三角”和中—日—韩东北亚旅游“金三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