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城市定位和天津滨海新区的规划建设,以振兴北方商埠为目标,以海河综合开发为重心,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坚持国际化带动、市场化促进、信息化支撑和法治化保障,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现代服务业领先增长,努力使服务业结构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功能由自我完善型向为区域发展服务型转变,增长模式由内生型为主向全方位开放型转变,加快构建与北方重要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实现三次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二)战略目标
紧紧围绕“三步走”战略的实施,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通过五至六年努力,把天津建成立足环渤海、服务全国、辐射东北亚的国际贸易基地和一流口岸;建成以海空两港为依托、辐射能力强、运作效率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中心;建成以近代历史文化为主脉、以山河湖海为载体、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滨海都市休闲旅游中心;建成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机构集聚、市场发达、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辐射力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到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800亿元,年均增长14%;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50%。
三、努力增强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四大功能
经济中心就是服务中心。立足于天津城市的性质、特点和发展基础,努力增强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休闲旅游、区域金融服务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天津特别是滨海新区对环渤海乃至北方地区的辐射和服务作用。
(一)增强国际贸易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港口优势,依托制造业基础,集聚国际贸易各种资源,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建设国际贸易和航运服务中心,把天津口岸建成通关便捷、服务高效、监管规范的国际一流口岸。到2010年,口岸进出口货值达到2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
1.加快海港、空港建设。高标准建设天津港港内12个重点项目和港外22个配套项目,新建深水泊位17个,港口等级达到20万吨级,使天津港成为国际化深水大港、东北亚地区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和中国北方最大的散货主干港。2010年前,港区陆域面积从现在的30多平方公里扩展到100平方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标准箱。扩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形成旅客吞吐能力10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50万吨。落实第五航权,开辟更多的货物航运航班,拓宽津京空港口岸直通合作范围,特别是做好2008年奥运会体育物资进口与北京空港的合作。
2.打造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集聚区。加快电子口岸建设,与中国电子口岸联网,充分利用口岸信息资源,构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为一体的国际贸易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和口岸执法监管水平,降低通关贸易成本。实现传统型口岸向现代化口岸、管理型口岸向服务型口岸的转变。2005年建成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集聚政府监管机构、贸易航运服务企业和中介机构,形成集政府服务、市场运营、信息集散、人才交流等于一体,航运企业聚集、航运要素市场活跃、配套服务完善的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特色集聚区,为环渤海乃至北方地区的进出口企业提供良好服务。
3.建设跨国采购中心。建立保税区国际贸易采购中心。积极争取联合国在津设立采购中心。积极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吸引一批跨国公司采购配送中心、国内外著名品牌销售总部和知名的批发商、代理商、经销商在津落户。发挥“区港联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优势,积极争取“保税港”政策。不断增强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功能。
4.构建国际贸易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贸易服务行业,鼓励开办更多的会计、法律、货运代理、信息、咨询、金融结算、检验检疫、报关等方面的中介机构,建立以国内外市场商情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国际贸易法律信息和经济环境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信息服务体系,形成国际贸易服务产业群、产业链。
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吸引贸易型出口企业聚集和跨国公司总部、采购机构、贸易服务企业入驻天津的具体政策措施。放宽货代、船代、报关等航运服务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逐步放宽外资持股比例和业务范围的限制,在工商登记、财税减免、资金管理、出入境等方面给予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