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计委关于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9.继续发展科教服务业
  继续实施“一号工程”,整合科教资源,促进科教服务业的持续发展。到2010年,新建科研开发机构20家,引进创新项目200个,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重达到95%,建成硕士点25个,使宁波成为长三角科教服务的重要基地之一。
  加快科技进步。建立健全以科技产业化为方向、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中介机构为桥梁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技服务的社会化,依托中心城镇,面向企业和农村,建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的网络。构建以科技园区和创业基地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设一批国内省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平台作用。积极培育技术市场,保护知识产权,活跃技术交易,加强科技交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争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R&D)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稳定在2.5%以上,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1300人以上。重点建设好60家国家、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0家高校和科研所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增强现有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的技术创新能力。
  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具有宁波特点、充满时代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进一步重组教育资源,完成新一轮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加快发展高中段教育,通过资源重组,优化高中段教育资源。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步普及从学前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初中毕业生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5%,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保持100%。进一步拓宽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电大和自考途径,完善成人教育网络。完善社区文化教育,逐步建立“学习型”城市。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发展本科教育,博士点建设力争实现零的突破。
  10.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业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扩大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市政公用、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到2010年,将宁波发展成为长三角医疗卫生等服务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公共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强化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和救助责任,发挥社会团体、基层组织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
  加快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深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体制改革,逐步消除卫生体育等发展的体制束缚。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满足居民多层次的保健需求。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卫生防御体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建设,积极开展疾病预防、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社区服务。推进体育产业化,加强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能承办国际性专业比赛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运动,实现体育的生活化、大众化。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构建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服务业。加强社会化服务网络、社区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形成配置合理、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社区服务体系。以“81890”社区服务平台为基础,整合和扩展社区服务资源,建立起覆盖全市、反应快捷、服务方便的社区服务中心。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大力发展养老、护理、旅游、娱乐、继续教育等社会化老年服务业,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和水、电、热等公共设施投资,完善市政服务功能,改善园林、绿化、环卫等服务质量,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推进宁波生态市建设,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四大工程,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完善综合防灾管理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护能力。
  打造“平安宁波”。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加强“平安宁波”宣传,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格局。强化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保持社会稳定。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切实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强化城市交通等综合管理,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
  五、支撑工程与保障措施
  服务业发展是一项事关宁波长远发展和战略全局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持续时间长,工作任务重,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突出重点,强化工程和项目的支撑,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
  (一)支撑工程
  通过政府引导、对外合作和市场化运作等途径,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推进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三个一批”支撑工程,即“开发集聚一批功能区块,搭建营造一批支撑载体,生成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努力使我市服务业的软硬环境有一个根本的改变。
  1.开发集聚一批功能区块
  为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要按照区域分工的要求,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开发集聚一批功能区块。
  (1)建设现代化的核心商贸区
  ──三江口核心商务区。重点开发箕漕街商务区、滨江大道—江东南路商务休闲区、和义路商贸休闲区、奉化江两岸(从鄞奉路到段塘)、江北甬江两岸、湾头半岛和鄞州新城商务区,形成基础设施完善、景观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大型商务区。
  ──东部新城区。到2007年前完成8.3平方公里的开发规模,高标准完成道路、供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一批会展、商务等场馆,引进几家国内外知名的中介服务机构,基本形成现代化公务商贸会展区新框架。
  ──余慈北部商贸旅游区。初步完成杭州湾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杭州湾新区(余慈地区)物流中心;改造提升余姚中国塑料城;建设大桥博物馆、海事博物馆等,打造“滨海桥城游憩之旅”。
  ──镇海城区。全面完成高教园北区开发,引进一批学校和科研院所。推进镇海新城区建设,加快建成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使之成为我市集研发、创新、科教、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2)打造高品位的旅游度假区
  ──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推进湖区环境治理,完成湖面网箱养殖整治,强化景区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建设水上娱乐、旅游观光以及星级酒店等项目。
  ──象山半岛滨海旅游区。整合提升旅游资源,完成环港公路等设施建设,推进象山半边山、渔山以及无人岛等开发,推出并建设海上游轮、海上项目、垂钓、休闲度假等项目。把象山半岛建设成为黄金海岸休闲旅游区。
  ──慈城古镇旅游区。加强古镇的修缮、恢复和开发,重点建设“五点一线”、冯俞宅旅游酒店、荪湖和毛力水库休闲度假区等项目,把慈城发展成为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旅游度假区。
  ──溪口风景旅游区。开发以弥勒佛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全面规划建设武岭风景区,完善以溪口蒋氏故里为龙头的溪口雪窦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功能,打造面向国内市场尤其是台湾市场的休闲旅游、高档居住区。
  ──四明山休闲度假区。立足于四明山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革命遗迹资源,开发建设一批森林养身型、避暑休闲型和山村风情型等休闲旅游项目,把四明山打造成为我市新型的休闲度假区。
  (3)发展高档次的文化集聚区
  ──鄞州科教文化区。完成鄞州大道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高标准建成高教园区南区,并引进一批高校院所和国际知名的中介服务机构,初步奠定智力密集区的基础。
  ──月湖文化保护区。重点开发月湖西区,充分利用月湖十景、七桥三堤和许多亭、楼、阁、榭等自然景观,挖掘浙东学术文化的深厚底蕴,精品打造天一阁、秦氏宗祠、烟屿楼等主要载体。
  2.搭建营造一批支撑载体
  以基础设施、信息网络、重大节庆、科教人才和各类市场的培育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通过系统整合、挖掘提升和开发建设等途径,搭建营造一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平台。
  (1)基础设施载体
  到2010年新建公路2024公里,改建公路1520公里,新增铁路里程139公里,建设一批港口码头基础设施,整治一批河道,以适应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公路。推进甬金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及南岸连接线、绕城高速、甬台温复线、疏港公路等项目,形成“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基本框架,实现以宁波市区为中心的“213”高速交通圈;构筑“八横五纵三沿海”的干线公路主骨架格局;初步实现农村通村公路网络化;新建城东(潘火)客运中心、空港物流园区、北仑国际集装箱中转站、长三角物流园区等6个公路主枢纽场站。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