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计委关于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4.规范壮大金融服务业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业市场化,建立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功能完善的金融体系。到2010年基本确立金融在宁波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中的核心作用,初步确立长江三角洲南翼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
  发展壮大金融服务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搞好农村合作银行改革试点工作。健全、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利用我国加入WTO以及CEPA机遇,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逐步放宽行业进入限制,探索成立民营银行、基金公司和财务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
  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融资主渠道作用,扩大信贷规模,增加金融业务品种,积极开展各类消费信贷业务,完善和扩大信托、租赁等业务,开发抵押品等金融商品。加快发展证券期货业,开辟证券、投资、融资渠道,完善市场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金融市场体系。探索促进企业直接融资、担保等服务业,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并支持高科技投资基金、创业风险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银行、保险、信托与租赁业之间的合作,支持境外金融业投资参股市内法人金融机构,发展金融业混合经营模式。改善社会信用环境,逐步建立个人征信系统,推动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的发展,建立健全覆盖面广的信用安全体系,努力防范金融风险。
  规范发展保险业。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加大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保险意识,扩展保险的覆盖面。积极发展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平安保险及其他各类保险。鼓励发展保险评估业务,拓展保险投资、工程投资、理赔代理、再保险业务。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保险公司来甬设立分支机构,提升宁波保险业的档次和水平。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保险服务体系,提高保险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创新保险营销方式,实现业务处理电子化、支付网络现代化,建立健全遍布全市城乡各地的信息网络和金融保险网络。
  5.积极培育文化传媒业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传承宁波历史文化精髓,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大力弘扬宁波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大市。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适当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到2010年,基本建成相对发达的以城市为中心的覆盖全市的文化传媒网络,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重点挖掘以浙东学术文化为核心、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名人文化、宗教文化、藏书文化、史前文化等文化精品。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演艺娱乐、音像电子、体育健身、广告印刷等产业群。促进演艺影视、文化娱乐业健康发展,搞活流通环节,繁荣演出市场,增强我市演艺影视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快音像图书出版行业发展,调整和优化录像载体结构,扩大出版品种。规范发展广告业,提高广告的文化内涵,逐步建立结构合理、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广告信息传播和市场营销服务体系。繁荣文艺创作,重视民间文化和文物保护,充分发挥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和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文化景观,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全省一流的文化设施网络。继续高标准、高起点推进“百里三江文化长廊”建设,基本建成宁波博物馆、宁波科技馆、宁波群艺馆等文化基础设施项目。推进慈城古县城、宁海前童古镇、石浦渔港古镇、余姚梁弄古镇、慈溪鸣鹤古镇(观海卫)等五大古镇建设为代表的传统特色文化设施建设,强化历史遗存和文化保护,夯实文化大市建设的基础。
  大力培育文化载体。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社会文化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加快形成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规模大、竞争能力强的文化产业群和文化产业集团。培育壮大以广电集团、报业集团、演艺集团、三维技术有限公司、溪口旅游集团等为龙头,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主体。积极引进国内外文明健康、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文化项目,培育国内外文化交流融合的载体。
  6.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顺应信息化趋势,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高信息服务的产业化水平。到2010年,互联网用户达180万户,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年均递增20%,基本确立长三角南翼重要信息化服务中心的地位。
  拓展信息服务领域。以专业化、精品化、规模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业,积极开拓信息查询、移动短信、IP电话、视频会议、远程教育、互动娱乐、多媒体服务业等网络增值服务。加强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网络的安全保障能力。以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为契机,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加快电子商务支撑平台和对外贸易、现代综合物流、专业市场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电子政务,构建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构架的政务信息系统,推进政府上网和办公自动化工程,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网与信息共享。按照国际和国家标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城市信息和交换共享化、城市生活和管理网络化。到2010年,基本建成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数字化城市和长三角地区信息高速公路主要节点。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信息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宽带信息网络,推进电信、数字电视和计算机的三网联合,积极发展建设3G移动电话和高速无线移动互联网。加快建设电信宽带接入网和IP骨干网扩容工程。发展以IP技术为平台的宽带多媒体通信网,建设能提供综合业务能力的光纤用户干线网。建立完善综合广播信息网,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发展多种接入方式,推动和改进宽带接入建设,扩大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资源的网络互联互通。建设城市网络公共交换中心、数据中心、电子商务支付网关和电子商务交换平台。建设包括三个中心、一个网关在内的电子商务环境配套工程、口岸国际物流信息平台、电子政务平台、浙大宁波软件学院等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项目。到2010年建成规模容量、技术层次、服务水平居副省级城市前列的信息通信网络,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区域信息高速公路。
  7.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
  适应加入WTO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创新机制体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快中介服务业发展。到2010年,初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与先进城市接轨的中介服务体系,努力形成一批在长三角领先、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介服务品牌。
  发展多层次的中介服务业。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场运行中的服务、公证、监督、咨询等功能,大力发展会计、法律、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业,为政府、企业和家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需要,积极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为社会提供决策咨询、投资论证、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经纪代理、企业诊断、市场调查、公证鉴证、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积极引进著名的会计、律师、咨询、策划、评估等市场中介组织,引进和培育各类研发、设计中心,提升全市中介机构的业务素质。鼓励和支持现有中介机构打破资质壁垒,通过自身拓展、购并重组、联合经营等方式,向规模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形成全国知名品牌的大型事务所。
  加强、规范中介服务业发展。鼓励科研机构和部分社会企业改制成相应的市场中介组织,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逐步推进政府部门与非签证类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脱钩,加快咨询机构合伙人制等规范化改造,规范资质准入。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完善职业技术行为标准、职业准则。健全从业人员和机构准入制度,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培育和发展产权、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按照市场化原则发展行业协会、商会、行业社团等自律性组织,充分发挥规范市场行为、信息交流合作、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作用。引导中介组织加快建立网络平台,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树立宁波中介组织自己的品牌。
  8.稳步推进房地产业
  顺应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社会需求,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发展,建立完善房地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政府调控体系,促进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建立合理的房地产供应体系。加强房地产开发投资引导,建立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房地产结构,在确保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形成以商品房为主体、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抓住旧城改造和城市扩建的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新区地块的房地产开发,增强供给能力。提升商务楼规划建设档次,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服务能力。按照创建现代化、人本化、功能化人居城市的要求,建设多层次、多功能、多风格的,环境优美、管理先进的居住小区,提高住宅品位。鼓励建设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廉租房,实施安居工程,切实改善中低收入居民住房条件。加强农村住宅建设规划管理,引导农民集中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的多层住宅小区。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大力发展住宅经营、物业管理、装修服务等房地产服务业,形成现代房地产业和住宅服务业发展体系。
  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形成以拍卖方式为主的土地供应格局,实现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净地出让。完善房地产开发经营规则,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培育房地产租赁市场,建立完善房屋租赁指导租金制度和房屋租赁协管制度,形成住房消费梯度格局和租、售市场联动局面。发展和规范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重点扶持一批运作规范、实力雄厚的中介机构,促进房地产中介市场健康发展。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完善物业管理招投标制,规范物业服务市场行为。加快房地产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向全社会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与交易服务。建立有效的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督,保证房地产市场有序运行。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