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计委关于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二)主要任务
  1.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
  依托港口优势,以国际物流为重点,以网络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提高服务水平和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以完善物流供应链、提升价值增值链为目标,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将宁波建设成为浙江省主要综合物流中心、东北亚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到2010年,基本形成完善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在现有基础上显著下降。
  加快建设现代国际物流体系。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加大岸线和陆域开发力度,加快金塘岛、六横岛联合开发和象山港建设,搭建营造港口物流的发展平台。建设和完善港口EDI系统,形成并拓展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物流信息服务体系。深化“大通关”建设,完善口岸服务功能,形成高效畅通的通关链,实现宁波港口与内地城市直通关事项。积极发展航空货运、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等,推进港口与航空、铁路、河运等的联动发展,拓展国际物流发展空间。以宁波列入全国第二批区港联运试点单位为契机,充分发挥宁波保税区政策优势和北仑深水良港优势,大力发展保税物流,积极推动保税区向国际自由贸易区转型。依托东部新城区建设,加快培育发展物流核心控制区,发挥流量经济优势,吸引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集聚,扩大区域聚散服务能力。
  建立完善现代物流支撑体系。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甬金高速和沿海高速、甬台温铁路、象山港大桥等一批大交通项目,加快空港对外开放,构筑以港口为中心,以铁路、“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国省道主干线为骨架,海陆空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不断提高物流集疏运能力。加强物流信息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重点建设以电子身份认证、条形码技术、电子支付和电子数据交换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实现口岸物流信息平台、交通运输物流信息平台和为广大中小物流企业服务三大功能。鼓励物流企业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企业经营网络化。
  优化物流基地布局。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高起点规划布局和加快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形成具有高时效性的货运通道网络及提供快速、准时、多样化服务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依托北仑港区、保税区和开发区,建设国际货运枢纽转运型的北仑保税物流中心。建设以市域配送为基本功能的宁波明州现代物流中心、以国际货运枢纽型和时效性区域运送相结合的镇海液体化工物流中心、以时效性区域配送和市域配送相结合的宁波江北物流中心、中国塑料城物流中心、杭州湾新区(余慈地区)物流中心、宁海物流中心等。
  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打破行业分割,整合现有资源,推动传统运输、仓储、货代、流通等企业加快存量资产重组,延伸服务功能,尽快向新型、高效的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向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使其成为社会物流资源的组织者和高质量物流服务的提供者。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核心业务能力较强的物流主体,尤其是鼓励引进全球十大物流公司和二十大船公司进驻宁波。
  2.完善提升商贸流通业
  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现代流通为主的开放、高效、畅通、统一的商品流通体系,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新格局,将宁波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商贸中心城市、华东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到2010年,口岸进出口总额600亿美元以上,年均递增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0亿元。培育1-3家年销售额超50亿元的连锁集团,各种连锁店达到5000个。
  积极推进“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运用现代新型业态和技术进步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构建大中小结合、内外贸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按照便民利民原则,进一步完善商贸网点规划布局,形成以大型购物中心为骨干,以超市、专卖店、便民店、仓储式商场为特色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销售网络。
  大力培育各类新兴市场,着力打造国内出口和国际进口装备、原材料等商品的交易中心。适应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购销市场化改革,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构建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和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建设辐射面广、带动作用强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顺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市场发展的要求,建立适合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购买方便、遍布城乡、结构布局合理的零售网。
  吸引内外资知名批发、零售和贸易企业以及国际著名品牌工厂、商业连锁巨头来甬开设直销连锁网点或大型购物中心。深入挖掘宁波“老字号”,创建新品牌,扩大影响力。引导和鼓励“三江”、“慈客隆”、“余姚华联”、新江厦等一批本土大型骨干连锁企业开展资本运作,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增强竞争力。
  完善市场流通设施布局。推进市场流通设施布局的战略调整,形成各具特色的商业区,充分发挥各区域、各层次商业的协同效应。以发展特色、增强功能为重点,规划建设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专业特色街等四级商业中心。完善提升市级流通设施的经营功能,重点加强三江口商贸集聚区建设,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着力打造市级CBD。适应居民生活多样化需求,大力推进区域商业中心和社区居住区商业流通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国际贸易。以实现“大口岸、大经贸、大市场”为目标,大力拓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贸易四大功能,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积极发展口岸贸易,增加全国货物从宁波口岸中转份额,力争使宁波口岸贸易中转比重达到50%以上。继续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推进跨国采购中心和境外贸易中心建设,努力扩大外贸出口。优化贸易结构,积极探索进口贸易、加工贸易、服务贸易等多种贸易方式。建立健全外贸信息、运输、金融、保险等服务体系,着力推进管理、质量、环境等国际标准认证。大力发展工贸、农贸、商贸结合的集团化、实业化、国际化的外贸企业,进一步动员千军万马走出去,加快建立适应市场多元化要求的外贸发展新格局。
  3.积极发展旅游会展业
  整合资源,挖掘潜力,优化结构,完善功能,把旅游会展业发展成为我市服务业的先导产业,把宁波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区域性的旅游强市和“中国会展名城、长三角南翼会展之都”。
  着力打造旅游强市。充分利用宁波旅游休闲资源丰富和区位条件良好的优势,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形成大市场。积极开发具有江南水乡特色、民俗风情、历史遗存的文化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观光、商务、文化、体育等多种形式的旅游,开辟都市、港口、海洋、海岛、水乡、森林、生态等特色旅游,努力打造“东方商埠、时尚水都”的宁波旅游新形象。
  继续完善优化都市观光旅游圈、姚江历史文化旅游带、奉化人文山水旅游带、东部滨海旅游带、南部温泉古镇旅游带等“一圈四带”旅游发展格局。开发建设一批海洋、生态、江南水乡、古镇古村等特色旅游项目,完善提升一批文化品位高、影响力大的名胜景区,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进一步打响宁波旅游品牌。
  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休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旅游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强化旅游形象宣传和整体促销,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为契机,抓住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机遇,依据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利益共享的原则,积极融入长三角“两小时旅游文化圈”,努力构建沪杭甬旅游金三角。充分利用宁波开放的优势,积极发展国际旅游,努力提高宁波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加快发展会展业。抓住2006年杭州休博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机遇,以发达的制造业为产业基础,利用便捷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服务设施,把宁波打造成为上海和浙江会展业的分中心。整合现有会展资源,建设若干个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展馆,夯实会展业发展的基础。加快会展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提升国际会展中心在展览、会议、宾馆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依托大型专业市场和块状特色经济,继续办好宁波国际服装节、中国世界消费品博览会、中国塑料博览会、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象山开渔节、中国家居博览会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展览会(节庆),重点扶持塑料制品、注塑机、模具、服装、电子产品等具有宁波地方特色的行业展会,塑造宁波会展业的知名品牌。充分发挥会展业的集聚、辐射效应,带动旅游、广告、设计、餐饮等相关服务业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