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商务会展区。范围即规划建设中的东部新城,位于世纪大道以东、通途路以南,面积约16平方公里,近期规划面积8.3平方公里。要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上海世博会的机遇,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要求,以构建长三角重要的会展中心为目标,重点发展商务会展、行政办公、金融保险、文化信息、现代居住等高层次、高赢利的现代服务业,将东部新城打造成为长三角国际化的贸易服务和先进制造业供应支撑平台,发展成为中心城区的又一核心区块,成为全面展示宁波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标志性区域。
3.科教文化区。范围包括市科技园区和高教园区南区和北区。重点发展IT研发、信息服务、法律咨询、中介服务、科技服务和高等教育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促进一批高等教育、科技研发、中介服务机构等的空间聚集,建设成为宁波大都市现代化、高水准的智力密集区和知识型服务区。
(二)现代物流圈(含港口国际物流区和区域物流配送区等两个功能亚区)
是指以北仑港区、镇海化工园区、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沿海产业带、沿路产业带为支撑,以北仑保税物流中心、杭州湾新区(余慈地区)物流中心和宁波明州现代物流中心等为节点的环形区域,行政范围主要包括北仑、镇海两区,鄞州、慈溪和宁海部分地区。随着临港大工业的日趋壮大、交通集疏运网络的逐渐完善,该区域内的物流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物流系统整合比较滞后,物流信息平台和集疏运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发展定位是:以港口为龙头,以国际物流为重点,以物流园区建设为载体,在北仑、镇海、慈溪、余姚、宁海等地区现有物流发展的基础上,系统整合,优化配置,建立健全物流市场体系和现代化物流服务网络,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经营,着力打造功能强大、运作高效的国际化现代物流体系,把宁波建设成为浙江省主要综合物流中心和东北亚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
1.港口国际物流区。包括北仑和镇海两个行政区。要充分发挥深水良港优势,以北仑港区、镇海港区和保税区等为载体,依托港口、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立体化交通网络,大力发展以集装箱运输和铁矿石、煤炭和液体化工等为主体的国际物流业,积极推进为国际物流配套的装卸储存、中转换装、多式联运、运输组织管理和代理、通讯信息等增值服务业。保税区要以列入全国第二批区港联动试点单位为契机,促进保税功能的发挥及其与港口的联动发展。镇海重点发展液体化工的储运中转等服务业,培育壮大与化工产业相配套的仓储运输、信息服务等生产服务业。
2.区域物流配送区。主要包括杭州湾南岸地区(含慈溪杭州湾新区和余姚北部地区),以及宁海和鄞州部分地区。要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为契机,顺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建设杭州湾新区物流和中国塑料城物流项目等,大力发展时效性区域配送和市域配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业。将余慈沿湾地区发展成为宁波大都市北部的物流中心,并适当拓展到绍兴东南;将宁海打造成为宁波大都市南部的区域性物流中心,适当拓展到台州北部地区。
(三)生态旅游圈(含都市旅游区、滨海旅游区、人文山水旅游区)
主要是以“一圈四带”旅游圈涵盖的区域,亦即以都市观光旅游圈、姚江历史文化旅游带、奉化人文山水旅游带、东部滨海旅游带、南部温泉古镇旅游带等为基础的旅游业发展空间区域。近年来该区域旅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政府主导的大旅游发展机制初步形成,宁波已成为仅次于杭州的浙东旅游市场组织中心和集散中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态旅游资源尚未很好的挖掘,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工有待深化,旅游国际竞争力与相关城市相比差距甚大。发展定位是:充分挖掘丰富的人文山水资源,大力弘扬东方海洋文明,以奉化溪口、宁海温泉、余姚四明山、象山海洋旅游和东钱湖、慈城古县城、三江文化长廊等为依托,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开发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江湖港桥海”资源,优化“一圈四带”的旅游生产力布局,全面提升我市旅游地位和城市形象,把宁波打造成为长三角南翼的区域性旅游强市。
1.都市旅游区。主要包括江北外滩及姚江两岸地区和东钱湖地区。要充分发挥江北等地水系发达、山水相依、古迹众多、名人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依托宁波外滩、三江文化长廊、慈城古县城、日湖等,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休闲等产业,将三江片旅游区打造成为宁波市“旅游精粹”的集中区域。东钱湖旅游度假区要以山青水秀、水乡泽国风情为特色,重点发展度假休闲、会议展览、旅游观光、水上娱乐等,建设成为生态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华东地区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后花园”。整合天童寺景区、阿育王寺景区,作为中远期环都市游憩带的第二引擎。
2.滨海旅游区。包括从象山港直到三门湾的象山县整个滨海地带。要充分发挥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等优势,以中国渔村、石浦渔港、松兰山度假区等为依托,重点发展滨海观光休闲体验及高端度假产业、海岛风情观光体验、渔文化休闲体验、港口观光旅游等,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环境优美,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黄金海岸休闲旅游度假区和国内知名的渔文化休闲体验区。
3.人文山水旅游区。主要包括宁海大部分地区(温泉、雁苍山至浙东大峡谷等连片区域)、鄞州西南、奉化西北、以及余姚东南等地区,是我市极具潜力和活力的旅游区域。要充分发挥其人文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以溪口雪窦山、四明山、南溪温泉、浙东大峡谷、五龙潭等为依托,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着力打造成为长三角南翼极具竞争力的人文山水旅游名区。溪口旅游风景名胜区要继续深度挖掘名人山水资源,加强开发佛教资源,打响风景名胜旅游品牌。余姚四明山地区要充分发挥其林深茂密、青山碧水、环境优美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度假、避暑狩猎、山村旅游等旅游业。宁海要以南溪温泉、浙东大峡谷、强蛟岛群等为依托,优化资源,合理布局,提升品位,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强县。
四、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战略重点
服务业发展门类众多,涉及面广,必须根据我市的总体定位,发挥优势条件,突出重点领域。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四大平台”的营造为战略重点:
1.围绕建设华东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的目标,构建国际国内贸易服务平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带来更大范围内各种要素的大流动、国际资本的大转移,为宁波发展进出口为特色的国际国内贸易和港口运输服务业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充分发挥我市港口区位优势和保税区政策优势,紧紧抓住加入WTO、2010年上海世博会、区港联动试点等机遇,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含转口贸易)、国际物流、国际采购、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会展商务、信息服务以及中介服务等为促进国际国内贸易的相关服务业,着力构筑服务浙江乃至华东地区和长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国际贸易、国际物流服务平台。
2.围绕新型工业化的方向,构建先进制造业的供应支撑平台。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制造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大规模展开,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加速了产业链和售后服务价值增值链的整合提升,也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目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快速推进的时期,以临港大工业、传统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相应地对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生产型服务业的需求逐步提高。因此,必须顺应国际竞争新态势并抓住我市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会展、科技研发、信息服务、中介咨询等生产型服务业,畅通产销渠道,增强智力支持,延长产业链,增加制造业的附加值,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生产销售等服务。基本构筑“管理现代化、成本最优化、服务个性化”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的服务平台。
3.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的公共服务平台。我市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城乡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日趋明显,对旅游休闲、医疗保健、汽车住房等的需求日益提高。必须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趋势,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娱乐、养老服务以及社区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全面发展教育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时尚、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服务业,既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大众化的日常生活消费需求,也满足城乡居民日益高级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着力构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公共服务平台。
4.围绕“城乡联动”的要求,构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服务平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二元结构将加速转型,也为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按照城乡联动的要求,大力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相关的服务业。建立健全商品流通、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农村服务体系,畅通城乡商品物资流通渠道,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实现城乡产业的融合协调发展。进一步繁荣城市资源消耗低、吸收就业广的社区服务业,广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城乡就业的一体化;通过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能源、污水处理等的公共需求规划、建设;通过空间布局的调整与完善,扩大投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产业、就业以及公共服务一体化,着力构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