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 主要自然灾害评价
陕西省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等。旱灾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全省每年平均成灾面积58.7万公顷,以陕北、渭北和关中东部较为严重。全省每年平均受洪涝灾害的面积为19.3万公顷,多发于夏季,以陕南沿江沿河地区最为严重。陕西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地裂隙与地面沉降等。全省有重点滑坡1786处,非重点滑坡近2000处。泥石流分布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3,以秦巴山地和陕北黄土高原最为严重。地面沉降和地裂缝主要发生在西安市的城区和郊区,与地下承压水的过量开采密切相关,地面沉降直接造成城市建筑物地基破坏,下沉或倾斜,路面排水不畅,地裂缝导致建筑物和路面开裂损坏,地下管网设施损坏,造成严重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近几年来,随着对地下水资源管理力度的加强和黑河引水工程的建设,地面沉降趋于变缓,危害逐步降低。
第三章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生态环境敏感性指在自然状况下生态系统某一生态过程潜在的活动强度,用于标明其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说明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采用GIS技术,做出各单项影响因子的敏感性空间分布图,再按一定的规则进行叠加综合,得到某一生态问题的综合敏感性分布图,进行敏感性等级评价和分区。敏感性分为5级,即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
1.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综合分析土壤侵蚀对降水、土壤质地、地形起伏、植被等敏感性表明,陕西省土壤侵蚀几乎无不敏感等级,土壤侵蚀极敏感地区见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白于山、府谷、神木、无定河流域、黄河沿岸和延河流域、洛河上中游、千河流域和渭河峡谷、渭河南岸局部黄土台塬、商洛丹江流域的低山区、大巴山北坡低山丘陵、凤县至略阳的嘉陵江流域等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6.2%;高度敏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中部,渭北的北山,秦岭和巴山的中低山地区,面积占19.5%;中度敏感等级广泛分布黄土塬区,秦巴山地中山区,面积占23.2%;轻度敏感等级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的渭北台塬、黄土残塬、米仓山和大巴山、秦岭北麓、麟游至陇县的低山区、商洛的蟒岭等地,面积占24.7%;不敏感地区见于关中平原、汉中平原等地,在黄土塬区和长城沿线风沙滩地也有零星分布,面积占6.3%。
主要结论:
土壤侵蚀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从而形成了一定敏感性等级空间分布格局。在影响土壤侵蚀的各因子中,除了降雨冲蚀值变化较简单外,地形起伏,植被类型,土壤质地均有各自的空间分布特点,几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土壤侵蚀敏感性在空间分布上的复杂性。陕北白于山地、神木和府谷的黄土梁状丘陵区、无定河流域、延河流域、洛河上中游、黄河沿岸土石低山丘陵区、千河流域、嘉陵江流域、商洛低山区和汉江两岸低山丘陵区是土壤侵蚀极敏感—高度敏感地区,其共同特点是地形破碎、起伏大,土壤以粉沙质和沙质为主,同时受人类活动影响大,自然植被严重破坏。与陕西省土壤侵蚀现状对比,这些地区历史上都是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目前也是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表明了这些地区土壤侵蚀敏感性高,对人类干扰活动抵抗性和缓冲性弱,极易发生严重的土壤侵蚀问题。在影响土壤侵蚀敏感性的诸因子中,降雨、土壤和地形特征主要受自然过程的控制,表现出对土壤侵蚀过程的自然影响,而植被因子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亦明显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不合理开垦,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及不合理利用是诱发和加剧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秦巴山区土壤侵蚀不断加剧的主要原因就是植被的破坏。相反,在其他因子相近的情况下,凡是自然植被保存较好的地区,土壤侵蚀则极其微弱,例如陕北的黄龙山和子午岭梢林区。因此,应重点加强对自然植被的保护和退化破坏植被的恢复和重建,以控制土壤侵蚀,降低敏感性。
2.沙漠化敏感性评价
综合沙漠化对湿润指数、大风时间、土壤质地、植被覆盖等敏感性得到,陕西省土地沙漠化无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地区仅分布在靖边至榆阳区的沙地一带,面积占全省总面积0.34%;中度敏感地区分布在长城沿线以北地区和黄河沿岸、神木县、榆阳区的黄土梁状丘陵区、渭洛河交汇地带,面积占13.45%;轻度敏感地区见于陕北黄土高原、渭北、秦岭北坡、商洛、秦岭南坡低山区和巴山北坡低山丘陵区,面积占54.89%;不敏感区分布在子午岭、黄龙山、渭河平原、汉江盆地、关山、秦岭、巴山中山区等地,面积占31.33%。
主要结论:
陕西省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结果显示,陕西省土地沙漠化敏感性无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仅分布在靖边至榆林一线的局部,沙漠化中度敏感区分布在陕北长城沿线以北的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区和东北部的黄土梁状丘陵区,在东秦岭北麓有小片分布;其它地区为轻度敏感和不敏感。从影响沙漠化敏感性的因子分析,湿润指数,大风和土壤质地系自然过程所形成的,决定了哪些地区具有发生沙漠化的潜在敏感性,而植被覆盖率因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则具有很大的变化范围,对沙漠化敏感性等级有明显影响。与陕西省土地沙漠化现状对比,敏感地区目前也都是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特别是神木,府谷一带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和人类频繁活动的影响,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覆盖降低,防风固沙能力下降,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生态关系和生态过程,造成地表起沙或流沙入侵,导致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因而对这些敏感地区应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影响的强度,保护现有的植被覆盖,积极恢复和重建受破坏的生态系统。
3.盐渍化敏感性评价
综合土壤盐渍化对蒸发量和降水量比值、地下水矿化度、地形等敏感性评价显示,陕西省土壤盐渍化敏感性只有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三个等级,敏感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是长城沿线以北地区;二是渭北东部的灌区。其中中度敏感分布在定边县、大荔县、蒲城县局部地区,面积较少,仅占全省总面积的0.08%;轻度敏感分布面积占5.25%;而不敏感等级面积占94.67%。
主要结论:
陕西省土壤盐渍化敏感性等级并不高,全省绝大部分地区为不敏感等级,渭北东部灌区和陕北北部滩地为轻度敏感等级,中度敏感面积极小。土壤盐渍化敏感性主要受地下水矿化度和蒸发量的影响,在敏感地区当人类开垦土地,进行灌溉而忽视排水情况下,极易引发盐渍化。特别是关中和渭北灌区应高度重视排水系统的完善,防止土壤盐渍化。
4.生境敏感性评价
通过敏感性空间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生境敏感性各等级均有分布,其中极敏感等级主要分布在秦岭中西部、巴山、子午岭、黄龙山局部,这些地区是众多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9.3%;高度敏感等级分布在陕北的草原、沙地、秦岭和巴山中低山区,分布有多种国家二级保护的兽类和鸟类,面积占15%;中度敏感区分布在子午岭、黄龙山、关山及商洛等地,面积占5.8%;轻度敏感等级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和秦岭南坡的低山区,面积占17%;不敏感等级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主要以农田为主,占42.9%。
5.陕西省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分析
根据上述各单项敏感性的评价结果,采用等权方法进行陕西省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可以看出,陕西省生态环境极敏感地区呈明显的三大块,即陕北黄土高原北部从府谷县向西南至吴旗县的以土壤侵蚀为主的极敏感区;陕南以秦岭山地和巴山的中高山区为主,这些地区主要是典型山地生态系统和众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的极敏感区,局部是土壤侵蚀的极敏感区;子午岭和黄龙山、黄河湿地为第三块极敏感区,敏感对象主要是典型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高度敏感性分布在陕北黄土梁峁丘陵区、黄河沿岸及无定河、洛河、泾河、千河流域,秦岭和巴山的中低山区、商洛低山区,以土壤侵蚀敏感性为主,是陕西省土壤侵蚀的主要发生地区;中度敏感分布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南部、黄土塬区、渭北地区及秦岭南坡和巴山北坡的低山丘陵区;轻度敏感分布在关中平原、汉中盆地等地。全省不敏感地区很少。
第四章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针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综合特征。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和指标,分析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区域,提出生态服务功能分区。重要性等级分为极重要、中等重要、比较重要、不重要等4个等级。
1.生物多样性维持与保护重要性评价
主要是评价区域内各地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重点评价生态系统与物种保护的重要性。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较为复杂,极重要地区分布在秦岭中高山区、大巴山和米仓山的中山区、关山、子午岭、黄龙山以及黄土梁状丘陵区,这些地区均是典型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集中的区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1.6%;中度重要地区分布在秦岭、巴山、子午岭和黄龙山等地,面积占3.8%;比较重要地区分布在秦岭中东部、巴山北坡中低山、陕北黄土高原等地,面积占22.3%;不重要地区以农田为主,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面积占52.3%。与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相比较,目前大部分典型的生态系统均建立了保护区,但陕北的暖温性草原,秦岭东部的落叶阔叶林,秦巴山地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林,巴山南北坡的常绿阔叶林,关山、陇县和麟游县一带的落叶阔叶林等生态系统仍需进一步实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