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有维管植物206科,1182属,4177种。其中蕨类植物29科,72属,270种;裸子植物9科,24属,46种;被子植物168科,1086属,3861种。与全国相比,种子植物科、属、种的数目分别占全国种子植物总科数的59%,总属数的37.19%,总种数的15.87%。单种科、属和稀少种科、属较多,起源古老。植物种类以秦巴山区最为丰富,秦岭有种子植物159科、995属、1550种,占全省植物科、属、种的89.83%、89.64%、39.67%。巴山北坡木本植物有104科、291属、1057种,占全省的58.76%、26.21%、27.05%。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较为贫乏。全省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5种,绝大多数分布在秦巴山区。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省有陆栖脊椎动物29目、97科、315属、609种,其中两栖类2目、8科、26种(亚种);爬行类3目、9科、27属、51种9亚种;鸟类17目、53科、189属、390种20亚种;哺乳类7目、29科、87属、142种。陕西的鱼类资源也较丰富,计有6目、14科、74属、144种(亚种)。全省有69种脊椎动物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总数的20%以上。其中一级保护动物12种,二级保护动物65种。在这些重点保护动物中,兽类22种、鸟类44种、两栖类1种、鱼类2种。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被誉为“秦岭四宝”。陕西省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含有大量的优良种质资源,在农作物品种培育,药材和花卉品质改良、复壮,果树品种培育和嫁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到2002年,全省已经建立的自然保护区(点)达32个,总面积达到7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84%。
由于广施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塑料地膜,再加上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农村的污染也逐步加重。目前,自然界大型兽类已十分稀少,资源动物的数量骤减,珍稀濒危动物的种类增加等,都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表2—9
陕西省物种多样性评价
┌───────┬─────────┬────┬────────┐
│ 生物类群 │ 种数 │濒危种数│濒危种所占比例%│
├─┬─────┼─────────┼────┼────────┤
│ │双子叶植物│3221 │35 │1.1 │
│维├─────┼─────────┼────┼────────┤
│管│单子叶植物│640 │3 │0.5 │
│植├─────┼─────────┼────┼────────┤
│物│裸子植物 │46 │6 │13 │
│ ├─────┼─────────┼────┼────────┤
│ │蕨类植物 │270 │1 │0.4 │
├─┼─────┼─────────┼────┼────────┤
│ │ 兽类 │142 │22 │15.5 │
│ ├─────┼─────────┼────┼────────┤
│脊│ 鸟类 │390(另有20个亚种) │52 │13.3 │
│脊├─────┼─────────┼────┼────────┤
│椎│ 两栖类 │26 │1 │3.8 │
│动├─────┼─────────┼────┼────────┤
│物│ 爬行类 │51(9个亚种) │ │ │
│ ├─────┼─────────┼────┼────────┤
│ │ 鱼类 │144 │2 │1.4 │
└─┴─────┴─────────┴────┴────────┘
2.7 空气环境与酸雨现状评价
2002年,空气环境质量呈改善趋势,全年空气污染物浓度有所下降,其中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降尘降至8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
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年日均值分别为每立方米0.372、0.057、0.032毫克,与2001年相比,分别下降2.1%、12.3%和5.9%。降尘年均值为16.45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下降14.3%。总悬浮颗粒物下降的城市有宝鸡、渭南、汉中、略阳、商州和安康。但除汉中市外,均超过国家Ⅱ级标准(0.2毫克/立方米),西安市监测的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165毫克。
二氧化硫下降的城市有西安、耀州、渭南、略阳、安康和韩城;上升的城市有宝鸡、铜川、咸阳、三原、汉中、商州、延安和榆林。其中铜川、耀州、咸阳、渭南、略阳、榆林和韩城超过国家Ⅱ级标准(0.06毫克/立方米)。
二氧化氮均未超过国家Ⅱ级标准(0.08毫克/立方米)。
降尘显著下降的城市有耀州、渭南、略阳。
从总体看,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陕西省大部分地区受酸雨的影响微弱,仅在工业城市表现为较高的发生频率。全省14个城市监测酸雨,其中西安、宝鸡、铜川、渭南、略阳、商州和华阴7个城市出现酸雨,渭南和商州酸雨频率显著上升,分别为20.0%和20.6%,对自然植被、农作物及建筑产生一定的影响。
2.8 其他生态环境问题
2.8.1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威胁
陕西省农村能源结构中,薪柴占有较大比例,特别是在陕南山区仍是主要的能源来源,热效率低,浪费大,对森林资源亦造成较大破坏。而在关中地区,大量秸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通常就近焚烧,不仅造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危害交通。1999年全省农药、化肥施用量分别为1.08万吨和520万吨,比1986年增加59.4%和175%,施用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7.1%和89.4%。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突出的问题是蔬菜和果品的残留量较高及对地表水氮、磷含量的影响。此外,农村白色污染问题也较突出,1999年全省农膜使用量达2.86万吨,使用面积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22%,平均残留率22%以上。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膜的使用量将不断增加,对农村环境和土壤性质造成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
2.8.2 湿地不断萎缩、污染严重
陕西省分布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库塘,及河床(枯水河槽)宽度大于或等于10米、面积大于100公顷的河流等湿地总面积292895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4%。共有4大类8小类湿地类型,其中河流湿地面积252056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86.0%;湖泊湿地面积7300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2.5%;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面积17829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6.1%;库塘湿地面积15710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5.4%。
全省湿地植被共有落叶阔叶灌丛湿地植被、盐生灌丛湿地植被、高草湿地植被、低草湿地植被、藓类湿地植被等5大类型57个群系。有高等植物193种,隶属于53科114属。其中包括:苔藓植物门6科7属7种;蕨类植物门3科3属3种;种子植物门44科104属183种。
湿地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其中鸟类9目20科9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朱鹮、丹顶鹤、黑鹳、白鹳、大鸨,二级保护的有斑嘴鹈鹕、大天鹅、灰鹤、蓑羽鹤、白琵鹭、鸳鸯等;鱼类7目16科78属135种和亚种,其中秦岭细鳞鲑及贝氏哲罗鲑已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两栖动物2目8科14属28种;爬行动物2目5科17属22种,潘氏闭壳龟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兽类3目3科5种。
由于我省湿地大部分分布在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一方面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而另一方面上游地区无计划截流灌溉,造成下游河流水量减少,湿地水源补给不足,水面面积锐减。全省共有库容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69座,水面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仅有35座。而在这69座水库中,总库容为2.03亿立方米的王瑶水库目前水面面积只有150公顷;石头河水库,总库容1.25亿立方米,目前水面面积不足100公顷。
秦岭北坡的一些沟道中建起水库后,大坝以上河道湿地面积有所增加,而大坝以下的河流湿地却明显萎缩。多年来,由于人们的开垦,使大部分沼泽湿地已失去调洪功能,变为农田,黄河湿地萎缩近万公顷。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扩大,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渣、生活污水和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被排入湿地。这些有害污染物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对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环境造成影响,使水质变坏,寄生虫流行,造成供水短缺,尤其是依赖江河、水库供水的大中城镇受害更为严重。目前陕西省黄河水系污染重于长江水系,而全省湿地面积的近80%分布在黄河水系。现在,渭河水因严重污染,水中已很难见到鱼类;涝河在户县以下,河水变为红色;(氵+皂)河已成为一条黑色排污渠,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污染是威胁我省湿地资源最为突出的问题。
2.8.3 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陕西省矿产资源较多,但大部分分布在陕北风沙区和陕南秦巴山区,生态环境较敏感。在开发中的主要环境问题有:(1)大量固体废弃物不合理堆放,占用土地,破坏植被,侵占河道,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并引发其他灾害。(2)开采技术简单,环保设备落后,易造成水体和大气污染。近几年来发生多次污染事故,对生产、生活,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