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自南向北递减。汉江谷地以南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向北至秦岭北坡减少为800毫米,到长城沿线一带只有400毫米,西北部的定边县仅323.6毫米,是全省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受地形的影响,省内形成三个多雨区和三个少雨区,多雨区出现在米仓山、大巴山、秦岭的中山区、子午岭一带。少雨区出现在汉江谷地和丹江谷地、关中平原的东部、长城沿线以北。全省水资源可划分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内流区3大片。秦巴山地主要属长江流域,面积约占全省的35.4%,主要河流为汉江和嘉陵江,汉江发源于秦岭西段南坡,省内流域面积54783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丹江、褒河、湑水河、牧马河、子午河、任河、岚河、洵河、月河、金钱河等,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秦岭以北主要属黄河流域,流域面积占全省的62.6%,黄河在晋陕之间,自北向南纵切黄土高原,在龙门流出峡谷进入平原,至潼关出省,在省内长715公里,其主要支流有渭河、延河、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清涧河、皇甫川等。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贯穿关中平原,长492公里,主要支流有洛河、泾河、灞河、沣河、黑河、石头河等。内流区分布在长城沿线风沙区,面积仅占全省的2.0%,以湖泊和小河流为主。陕西省水资源总量为444.99亿立方米,人均水量1230立方米,亩均197立方米,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60%以上,耕地面积占80.5%,人口约占72.5%,而地表水资源仅占全省的25%,属资源型缺水区。秦巴山区水资源丰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丰水区。
1.1.3 土壤、生物多样性
陕西省土壤类型多样,计有21个土类,149个土属,400多个土种。主要土类有娄土、褐土、黑垆土、黄绵土、棕壤、黄棕壤、黄褐土、栗钙土、风沙土、水稻土、潮土、盐碱土等,土壤水平分布的地带性十分明显,自北而南依此为(1)长城沿线风沙土、淡栗钙土带;(2)黄土高原黑垆土带;(3)关中盆地褐土带;(4)秦巴山地黄棕壤、黄褐土带。
陕西省自然条件复杂,植被类型南北差异十分明显。水平分布自南向北依次为秦巴山地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渭河谷地和黄土高原南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黄土高原北部森林草原带、长城沿线温带草原带。陕西地处南北过渡,东西交汇地带,植物区系成分复杂,起源古老,据不完全统计,共有种子植物177科,1110属,3900余种,仅秦巴山地就有2377种,属国家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45种。全省自然植被有24个类型,61个群系组,主要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草原、灌丛、草甸、盐生植被、沼泽和沼泽性植被等。人工植被有12个类型,28个群系组。主要类型有一年一熟旱作,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农作,水旱一年二熟农作,经济果园等。
由于秦岭是动物地理区东洋界和古北界的分界线,因而野生动物组成较复杂,种类较多。据调查,全省有脊椎动物727种,占全国的23.7%,其中鱼类139种,两栖爬行类41种,鸟类382种,兽类141种。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79种,省级保护动物14种。
1.1.4 土地、矿产资源
陕西省总土地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总的特点是山地多,川原少,山地、丘陵地占全省总面积的75%左右。在土地资源中,山地占42.76%,主要分布在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关中和陕北分布较少;丘陵地占32.33%,以陕北的榆林和延安两市分布最多,其次是关中和陕南;平地仅占24.91%,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其次是陕南,再次是陕北。
根据2001年统计资料,全省耕地面积468.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2.76%;林地面积969.3×104公顷,占47.1%;草地面积320.3万公顷,占15.56%;未利用土地115.2万公顷,占5.59%。土地利用的特点是类型多样,以农业用地为主,用地结构区域差异明显,关中耕地比重大,陕南林地比重大,而陕北草地比重大。
陕西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在目前已发现的136种矿产中,有57种探明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第三,神府煤田以其储量大,易开采,质量优而在国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以靖边为中心的大型天然气田,除供应北京、西安、银川外,已成为西气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社会经济概况
2001年全省人口为3659万,其中市镇人口2914万,乡村人口745万。2001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1844.27亿元,比1978年增长6.8倍,工业总产值1827.52亿元,农业总产值478.84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740.69亿元。固定资本投资850.66亿元,比1978年增长40.8倍。地方财政收入225.9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5484元,农村人均收入1520元。全省工业、农业、交通、旅游和高新产业都获得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改善。工业方面新兴的电子、石化、医药、食品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陕西省工业的支柱行业。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村经济增长较快,水果生产和储藏加工业,畜牧产品生产和加工业,农业科技开发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20余年的建设,全省交通、通讯等基础建设发展迅速,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为西部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陕西的经济结构正逐步趋于优化,初步形成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陕北能源重化工产业开发带,汉江生物、水能、矿产经济开发带等3大区域经济带,使经济逐渐步入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1.3 人类活动及其影响
陕西人口空间分布上,关中地区是人口分布的重心,陕北高原人口分布以黄河干流和各支流下游最为密集,陕南地区人口呈点线状集中分布在河谷川道区,而山区人口稀少、密度较低。在全省107个县(市,区)中,关中平原有32个,渭北黄土塬区有25个,是全省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2002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3690.4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63.8万吨,烟尘排放量32.8万吨,其中工业耗煤量3492万吨(原料煤1259万吨),排放二氧化硫55.4万吨,烟尘26.3万吨,粉尘27.4万吨。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05亿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为2.55亿吨,达标排放率83.6%,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2.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2.1 土壤侵蚀现状评价
陕西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6.8%。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从区域分布看,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渭北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有48个县属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县;其次是陕南低山丘陵区,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陕西黄河流域面积13.3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10.47万平方公里,据1956—1995年40年的统计资料,年平均输沙量7.38亿吨,占黄河三门峡以上年输沙量的一半。特别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年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10000吨以上,有些地方超过每平方公里30000吨。黄土高原沟壑区年侵蚀模数在每平方公里500—5000吨之间,因长期侵蚀,大的塬面残存不多,呈现残塬沟壑景观。陕西长江流域面积8.59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50%,年均向长江输送泥沙0.58亿吨,占长江流域输沙量的12%。尤以商州市和嘉陵江流域侵蚀最为严重。
(1)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及影响秦岭以北属黄河流域,流域面积13.3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67.7%,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0.47万平方公里。
位于长城以南,崂山、黄龙山以北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4.4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其中延安以北,侵蚀模数在10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无定河以西的大理河、延河、洛河上游约1.5-2.0万吨/平方公里·年,无定河以东约2-3万吨/平方公里·年,窟野河下游一带则超过3万吨/平方公里·年,侵蚀模数之高,为全国、全世界所罕见。该区年均产沙6.5亿吨,为本省输入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其中粗泥沙约占一半,是黄河泥沙及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地。长城沿线风沙区,面积1.34万平方公里,风蚀严重,由于中部、东部大量沙粒吹入沟谷河道,再被水流及洪水带至大河,侵蚀模数达1500吨/平方公里·年,是黄河粗泥沙的又一重要来源地。黄土塬沟壑区,面积2.79万平方公里,塬面已被水土流失蚕食切割,大面积的塬已不多,土壤侵蚀模数为500-5000吨/平方公里·年。
黄土高原尤其陕北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举世瞩目,而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不仅是造成河流、水库淤积的一个重要原因,更严重的是每年丧失大量肥沃表土,导致土壤退化和农业减产,造成这一区域土地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根据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陕北丘陵沟壑区年输沙量的一半来自坡耕地,其中大于15°以上属强度侵蚀的坡耕地面积102.28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4%,其中大于25°以上陡坡耕地面积已占总耕地面积的25%,多年测验资料表明,均侵蚀模数高达3.5万吨/平方公里·年。陕北丘陵沟壑区坡耕地上年输沙总量3.3亿吨,若按耕层20厘米计算,相当于6230万吨羊粪,162万吨硫铵的肥效。土壤养分的大量流失,每年将有10万公顷耕地的耕层土壤被毁,伴随大量泥沙下泄,随之流失大量土壤养分。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