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文化发展的目标是:围绕我市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化城市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文化立市的框架基本形成,高品位文化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品位文化城市,使深圳成为文化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城市。
根据这一目标要求,必须做到: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市民素质。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干部群众。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培养具有深圳特色的移民文化、创业文化、青春文化和开放文化,进一步巩固市民对深圳的认同感与家园意识,全力营造和谐社会,不断增强社会凝聚力。
——积极构造文化设施新格局。科学规划城市文化发展,合理布局城市文化空间并使之法定化,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体现鲜明特色的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使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健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大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为群众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和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的迅速发展。继承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门类,在电影、电视、美术、音乐、戏剧和文学等方面推出一批高水准的文艺精品,建成一批有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努力提升深圳的学术地位。
——快速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不断积累、合理开发城市文化资源,增加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媒体、影视动漫、印刷、娱乐、艺术培训等重点产业,加强市场监管,实现产业升级,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充分培育城市的文化特色。举办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性文化节庆、赛事与会展,开展“关爱行动”、“绿色家园”、“四进社区”、“深圳文明行动”、“深圳读书月”、“深圳社科普及周”、“百万市民讲英语”等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对内对外文化交流,营造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
深圳文化发展战略是:体制创新战略,完善宏观管理体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加强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深化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健全文化行业协会。精品战略,集中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精心组织和实施反映深圳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文化精品工程,将深圳建设成为文化艺术精品策划与生产基地。人才战略,高度重视文化人才的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国内外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培养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所急需的理论研究、文艺创作、文化科技、文化管理、文化运营等门类的优秀人才,建立和完善适合文化人才特点的柔性引进机制,形成并保持深圳的特色优势和对文化人才的持续吸引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人才发展环境和文化人才创业环境。科技战略,充分利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加强高新技术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水平,促进影视动漫等文化衍生产品的深度开发,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管理网络化、文化事业信息化、文化产业市场化,大力提升深圳文化事业的服务功能和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外向战略,通过创新带动、开放带动和市场带动,着力加强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的文化合作,构筑文化发展的大平台,实施积极的“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深圳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品牌战略,发挥市场优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一批文化产品名牌。积极扶持动漫、印刷、文化旅游等产业,把深圳建设成为国家级动漫产业和印刷产业基地,文化产品出口基地,文化旅游中心,文化资本经营策划中心,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中心,文化著名公司集团总部集聚地。
四、深圳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市民思想道德建设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和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的战略任务,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普及,抓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弘扬“深圳精神”,永葆城市活力。大力弘扬以“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深圳精神,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推广“深圳精神”,激发一代又一代深圳人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不断发现和塑造体现“深圳精神”的代表人物,推动深圳精神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传媒与信息网络技术等多种方式,丰富、创新和拓展“深圳精神”的社会传播空间,扩大覆盖面,增强渗透力,使“深圳精神”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力、现代民族精神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