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制造业信息化推进工程。
继续以推进柳州、桂林、南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建设为抓手,打造好自治区制造业信息化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和桂中、桂北、桂南三个区域服务平台,建立覆盖不同行业的示范企业130家,培训各类制造业信息化人才8000人次,重点对汽车、机械(具)、制糖和铝、锰、铟等有色金属加工业的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过程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解决企业信息“孤岛”,实现信息集成。大力推广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离散型、百色银海铝业流程型的制造业信息化模式。选择能形成广西有特色制造业的5-8家企业集成应用ERP/SCM/CRM技术的示范,带动行业内企业提高集成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7.高新区技术创新工程。
以做大做强做优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从提升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创新能力、孵化能力、产业聚集能力、产品出口竞争力人手,进一步明确各自发展定位,突出主导产业,打造创业服务平台,推进高新区创新创业。自治区重点支持南宁高新区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支持桂林高新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支持柳州高新区发展新材料产业,支持北海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加强产业关联度,形成产业集群和特色高技术产品。建设好南宁高新区生物工程及制药技术中心、桂林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孵化服务平台、柳州高新区稀散稀贵金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北海高科技产业园区海洋生物产业技术研发平台,进一步提高高新区的产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中的龙头作用,重点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使高新区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工程实施完成后,桂林、南宁、柳州三个高新区和北海高科技产业园区的主要经济指标、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较第二轮创新计划期间均有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
8.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与自治区“人才小高地”建设相互动,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进旨在提升我区科研攻关能力、引进消化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实验室、科技金源单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区域农业研究中心建设。以增强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重点,按“市场导向、盘活资源、搭建平台、诚信服务、重在实效”的要求,进一步整合现有科技信息网、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等资源,大力发展依靠各种市场力量兴办的中介服务组织,推进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技物配送服务实体建设,完善技术服务参与分配的服务机制,打造出科技中介服务品牌。加快建设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立和完善公共资源库、数据库和人才库,重点推进我区制造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中药现代化、现代物流技术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制糖、机电、化工等一批专业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起区域性分析测试、产品检测、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和实验动物繁殖基地,提升自治区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的服务能力。
(二)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与示范(百色)基地建设专项。
以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以创农业品牌,壮大特色产业,提高我国亚热带农产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立足广西,放眼东盟,省部共建,以市为主,联手区内外力量,全面提升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传播能力、人才资源开发能力,重点抓好名特优新品种快繁和引进开发示范,抓好县、乡(镇)、村、屯、农户五级连结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中国-东盟现代物流枢纽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立“企业驱动、能人带动、协会推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机制。依托广西百色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建立与东盟各国双边、多边合作研究与开发、技术展示与交流、技术引进与输出、人才培训与交流的有效模式与机制,使百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成为我国亚热带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中国-东盟科技研发、引种示范、成果转化推广示范基地,成为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交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