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鼠疫疫情报告、处置及时准确率达到100%;以县为单位完成疫源面积90%以上的监测任务;鼠疫疫情及时彻底处置率达到100%;全省农牧区群众鼠疫预防行为形成率达到90%以上。
三、预防控制措施
(一)完善预案,快速反应
1、根据《国家鼠疫控制应急预案》,结合本地区实际,各州(地、市)、疫源县制订、完善本地区鼠疫控制应急预案,设立突发疫情应急控制指挥部,明确职责,加强对鼠疫应急工作的领导,加强疫情演练。一旦出现疫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果断开展全面、规范的疫情控制工作。
2、省级按照处置重大、特大鼠疫疫情的标准,组建4支疫情应急处理机动队,配备10套疫情处理装备,接到疫情报告2小时内出发,指导、协助州、县开展疫情控制工作。
各州(地、市)按照处置重大鼠疫疫情的标准,组建两支4-5人的疫情应急处理机动队,配备4套疫情处理装备,接到疫情报告2小时内出发,指导、协助县级开展疫情控制工作。
各县按照处置一般鼠疫疫情能力的标准,组建1支4-5人的疫情应急处理机制,配备两套疫情处理装备,随时待命,接到疫情报告1小时内赶赴疫区现场,及时掌握疫情态势,采取控制措施,同时按规定逐级上报疫情。
各鼠疫疫源县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立500-800元的鼠疫预防、救治药物储备。
(二)加强监测,预警预报
1、建立鼠疫防治信息网络,完善省、州(地、市)、县、乡、村五级鼠疫疫情监测、报告网络,实行疫情监测、报告责任制,做好疫情预测预警预报工作。坚持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切实做好疫情网络直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控制。
2、到2006年底,完成全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包括可疑疫源地区)普查工作,采用3S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面掌握疫源地分布范围、疫情动态、流行强度和趋势,重新判定疫源地,认真分析疫情信息,建立科学的鼠疫防治、监测及预报系统,为制订防治规划与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从2005年起,按照重点地区重点防控的原则,以青藏铁路全线(西宁一开心岭)及近10年人间、动物间鼠疫流行活跃地区、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地区为一级监测区,由省、州(地、市)、县(市)疾控中心负责开展疫情监测工作;以20世纪80年代频发人间、动物间鼠疫而近年疫情相对平稳的地区及近10年来偶发动物鼠疫地区为二级监测区,由所在州、县负责开展监测工作;以偶发动物间鼠疫及尚未证实的非疫源地区为三级监测区,由所在县疾控中心负责开展监测、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