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重点:
——完善房地产用地管理制度,优化住房供应结构,科学安排高中低档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的供应比例,抓好拆迁安置房、农民多层公寓和创业人才公寓等专项用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培育金融信贷、咨询、设计、开发、市场交易与物业管理各类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引进著名房地产中介企业集团,形成一条龙配套服务体系。
——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住宅建设要在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化和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方面有所突破,提高房地产业科技含量。
——扶持品牌房地产企业,培育若干家大型房地产开发集团,提升杭州整体房地产业发展水平。
——建立房地产市场的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市场监测体系建设,建立房地产综合信息发布制度,培育和规范房地产市场。
——建立房地产业法规政策体系,完善征地拆迁制度、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和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拍挂”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贯彻《杭州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妥善处理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和房地产开发建设两者的关系,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档次。
(八)探索新型服务机制,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基本建立起新型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困有所帮、难有所助、需有所应的社区服务新局面。
发展重点:
——加强社区就业服务,开展就业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就业培训和推荐、组织就业等服务。
——完善社区卫生保障网络,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
——加强社区为老服务,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管理体系,加快老年服务设施建设,基本普及老年人综合服务场所。
——加强社区信息化服务,建立健全以“杭州市市民服务呼叫信息中心(96345)”为中心的呼叫服务网络,在市、区、街道和社区内建立四级联网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中心。
——制定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吸引各种经济主体投资社区服务业;在社区服务业不同领域中,各培育2—3家品牌企业。
——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新型社区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
——扩大市民求助中心覆盖面,完善社区帮扶救助站建设,扶持各类家政服务公司的发展,兴建残托所和残疾人服务站。
——积极引入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纠纷调解、保险理财、商业服务等目前相对欠缺的社区服务项目。
五、我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布局
依托区位优势,科学规划布局,促进产业集聚,打造若干个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全市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划分为旅游休闲服务、中心城区综合服务、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园区生产性服务等四大功能区。
(一)旅游休闲功能区
——西湖西溪旅游休闲区。涵盖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区,主要范围包括西湖、灵隐、龙井、虎跑、西溪等多个景区。西湖风景名胜区要充分发挥园林山水、人文古迹、都市景观兼备的优势,实现从单纯的观光游向观光游、休闲游、会展游“三位一体”转变。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区位于杭州主城与余杭组团、良渚组团的过渡地带,积极推进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建立中国首家国家湿地公园,并力争进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发展湿地休闲观光旅游,打造集生态、考古、历史、爱国教育、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人文旅游服务区。
——城市西部旅游功能区。这一功能区向杭州西部纵深延伸,包含“三江两湖”等风景区。要继续推进“旅游西进”战略,重点开发好淳安千岛湖品牌,加大新安江、富春江和钱塘江以及浙西大峡谷,建德“七里泷——小三峡”,桐庐以乡村家园为特色的观光休闲度假游和漂流游等的开发力度,构筑起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国家风景旅游线,围绕1小时半交通圈,形成“三江两湖一山一河”大杭州旅游圈。
——省际黄金旅游功能区。依托沪杭、杭徽高速公路,联合上海、黄山两市,将杭州的旅游休闲和上海的都市、黄山的自然风光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一条“名城名湖名山”的国际级黄金旅游线。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构建“长三角”区域大旅游经济圈,扩大和丰富我市旅游度假服务区的内涵和外延。
(二)中心城区综合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