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招商选资的力度,鼓励世界500强大企业、大集团进驻中央商务区或核心商圈,以先进经营理念与模式,加快带动,提升全市商业的整体水平。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商贸、物流企业率先向西部、老工业基地和广阔的农村延伸网络,开设各种连锁店、物流网络节点,并创造条件向国外延伸,使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利用,不断提高市场的占有率。
——紧紧抓住开拓农村市场的薄弱环节,以全省推进“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为抓手,用3年左右的时间,大力发展镇、村两级连锁超市,彻底改变农村的消费环境,加大商品的调整力度,提高农村消费市场安全度,促进农村市场的全面升温。
——全面调整、整合、改造、提升各类商品市场,对发展空间大、产业依托强、具有一定辐射功能的大型批发市场,应进一步做强做大,并按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求,逐步向远郊转移;对老城区各类市场要尽快向零售为主的先进业态转型;对农贸市场要强化改造,进一步优化环境,逐步向“农改超”的方向迈进。
(五)以扩大自身优势为基础,着力拓展信息服务与软件业
发展目标:到2010年,我市信息服务与软件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1.8%提高到3%以上,进一步打响“天堂硅谷”品牌,打造“中国数字娱乐之都”,基本建成合理、高效、综合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体系。
发展重点:
——发展宽带无线接入和FTTH(光纤到户)接入,积极抢占FTTH乃至NGN(下一代通讯网络)整个产业链的制高点。
——推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导向的文化、出版、影视等信息内容产业,发展以电子商务平台、物流平台等为切入点的网络增值服务业。
——推进“三网融合”,构建网络间信息交换平台,积极推动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
——扶持行业信息化应用软件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扶持一批基础好、特色鲜明的证券、金融、纺织、工业自动化控制、数字电视等行业应用软件企业,培育3—5家国际知名软件企业。
——推行软件业“联盟化、集团化”运作,鼓励由重点软件企业牵头建立软件企业联盟,提升我市软件业整体承接能力。
——设立软件开发基金,建立软件工程中心、测试中心和认证中心,鼓励软件企业推广CMM和PMM认证,力求到2010年培育出2—3家通过CMM和PMM认证的软件企业。
——建设全市的征信系统和“杭州市CA认证中心”,引进一批国际知名企业,设立2—3家中外合资信用服务企业。
(六)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导向,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发展目标:到2010年,我市中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中介服务行业达到50个,从业人员达到20万以上;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现代中介服务业体系;建成立足本省、辐射全国的“长三角”南翼的中介服务中心。
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工程咨询、高新科技、房产中介等行业准入要求高、专业技术要求强的知识密集型中介机构。加快服务的专业化提升,促进服务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积极引进国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设立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的中介机构。
——重点扶持一批服务水平较高、管理理念较新、经营规模与业绩在行业中排名前列的会计、房地产、高新科技中介机构向集团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打造全国知名品牌。
——深入推进脱钩改制,加快中介机构与挂靠的政府部门脱钩,凡从事经营性服务的中介机构要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凡承担行政职能的中介机构要退出市场,改为公益性事业单位。
——引导一般性中介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扩大行业协会的覆盖面,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破除行业、部门垄断,清理并取消不合理的地方限制,实行“非禁即入”,营造公平、公开、规范的市场环境。
(七)以持续快速健康为基调,稳步发展杭州房地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0年,我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3%上升到4%左右,形成“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调控有效”的房地产发展格局,增强“住在杭州”的品牌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