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贯彻“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民为本”的原则,有步骤、分阶段地合理利用和开发,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力求打造成国家湿地公园的示范品牌、世界有影响力的城市湿地公园。
——深化“旅游西进”战略。深度开发“三江两湖一山一河两址”,构筑1小时半大杭州旅游圈;规划和开发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文化旅游、南宋皇城遗址公园等旅游新产品;塑造郊区、县(市)中的天目山、钱江观潮、双溪漂流、龙门古镇、湘湖景区及推进临安、余杭、桐庐、富阳等地富有生态特色的“农家乐”旅游品牌项目。
——打造“名城名湖名山”国际黄金旅游线。整合杭州旅游休闲、上海都市与黄山自然风光的旅游资源,构建“长三角”区域核心旅游线。
——加快建设国际会展中心。以西博会、休博会为载体,借助上海国际门户作用和世博会的契机,全力打造会展精品项目,开发建设钱江新城17万平方米的会展场馆,建设好3—5个国内一流水准的会展配套设施,重点培育世界级会展品牌。
——建设好中国印学博物馆、西湖博物馆、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西湖龙井茶文化景区等;开发吴山景区、良渚文化景区;扩建净寺和灵隐景区。
——推进旅游商品的多元化发展,开发“名校名企”、“市民宅居”、“农贸市场购物”、“老年休闲健身”、“老街探幽访古”等新兴旅游项目,促进传统旅游向人文旅游、休闲旅游转变。
——新建、扩建一批高档次的五星级宾馆,适度增加超五星级宾馆的比重;培育和引进一批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提高旅游规划、产品开发和包装、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管理等的国际化程度,营造良好的入境旅游环境;引进国外高层次的旅行社或大集团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培育潜在国际航线,创新促销手段,以日本、韩国市场为重点,进一步扩大欧美等旅游市场。
(二)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积极扶持大文化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0年,我市以科技服务、教育、卫生、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组成的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3年的7.2%增加到9%以上,基本确立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文化名城”地位。
发展重点:
——大力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让优质教育平民化、普及化,实现名校公共资源效应最大化,积极探索“名校+新校”、“名校+民校”、“名校+名企”、“名校+弱校”等多形式的办学模式;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院校来杭办学,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培育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多层次、高质量的教育集团;整合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开放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充实培训机构,增强培训力量,实施不同年龄段、不同工种职业的针对性职业培训,满足高素质人才培训需求。全面提升我市教育的整体水平,培养各方面所需的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建设围棋、水上运动等特色优势项目的国家级培训基地;积极发展以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为重点的体育市场;健全社区体育器材及设施的配置,加大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力度。
——广播影视业。调整播出节目内容结构,打造具有杭州文化特色的拳头产品;鼓励社会资金建设广播影视创作、拍摄和制作基地,提升我市广播影视业整体水平;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同行合作,主动接纳市外卫星电视落地,引进健康的国内外卫星电视节目,适当增设外国语种电视节目频道,稳步推进财经、休闲类电视频道,促进广播影视业向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报刊业。进一步打造杭报集团的品牌,办好“杭州网”等电子媒体,实现平面媒体向多元媒体转变,力求到2010年杭报集团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
——出版业。努力组建电子音像出版社、杭州出版总社,创造条件组建杭州出版集团;进一步办好杭州文化商城和西湖书市,力争举办全国书市和国际书展;加快发展电子出版业,创建电子出版物集散中心,力争到2010年我市出版业整体水平国内领先。
——文娱业。娱乐业重点发展演出业、群众参与性强的娱乐活动。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娱乐业,打造具有杭州文化特色的艺术精品,将《人间天堂》歌舞晚会打造成杭州文艺演出的特色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