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调产资金,重点扶持列入国家、省级的高新技术项目和绩效突出的行业龙头企业,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大对富士康二期、长城光电子等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高性能磁性材料、纳米材料和铝镁合金等新材料,做大不锈钢制品加工业,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双喜轮胎全钢子午胎项目的建设进度和蓝星清洗TDI达产达效,促进精细化工的发展;支持瑞福莱、瑞丰等企业,加大生物制药和现代中医药的开发力度,推动医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冶金、煤焦、机械、电力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突出抓好太钢150万吨不锈钢技改工程、新东方铝业电解铝达产达效;扩大太重集团等重型机械制造业规模,加快重型载重汽车项目的资源重组和实施进度;抓好古交电厂等项目的实施,发展煤电联产、热电联产和利用中煤、煤气发电。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和农村经济结构,逐步形成“三区两带”农业发展新格局。认真落实好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培育和扶持集原料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抓好水塔牌老陈醋、森泰牧业和宏明养殖等一批成长性好和带动力强的企业集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发展与治理同步、速度与效益并重,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着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农副产品加工、煤焦油回收及系列加工业,提升乡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小流域治理和以林业重点工程为龙头的生态环境建设,搞好农田林网改造和退耕还林。完成5条88公里县乡公路和23个行政村160公里的村村通油路工程,解决6万农民饮水困难和水质不达标的问题。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劳务收入。加强以工代赈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以整村推进为重点的系列化产业扶贫工程,结合省城水源地保护项目的实施,集中资金,确保汾河水库区移民安置顺利进行,加快娄烦在全省率先脱贫的步伐。
(三)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认真贯彻国家稳健的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从我市实际出发,既要坚决遏制焦炭等过热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又要保持稳定的投资增长速度,合理调整投资结构,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
2005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预期目标为358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市属投资233亿元,增长20.9%。在市属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68亿元,增长3.8%;更新改造投资70亿元,增长45.4%;房地产开发投资75亿元,增长19.4%;其他投资20亿元,增长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