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广泛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宣传培训
要将《
职业病防治法》纳入普法教育计划,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尤其要把企业法定代表人和管理人员作为重点,分层次、分行业、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增强他们的职业卫生意识和法制观念。要加强职工的职业危害防护知识培训。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要运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职业危害防护和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对职业危害的自我防范能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继续开展“安康杯”竞赛、“安全在我心中”等企业职工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
四、依法行政,强化监督检查
要按照《
安全生产法》、《
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加强对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的监督检查。要将煤炭、冶金、有色金属、建材、机械、轻工、化工等行业作为监督检查重点。要切实加大对矿山开采、冶炼、水泥制造、箱包加工、玩具制造、皮革加工、制鞋、家具制造、化工、五金电镀、电子制造、装饰材料加工等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危险性较大的设备、工艺流程、作业环境、特种作业人员和生产性建设项目要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控制和减少职业危害因素的发生。要通过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健全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为员工配备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要加强现场管理,推行“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法”,开展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定期组织职工体检,强化健康监护,有效减少和消除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确保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指导企业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政府、雇主、劳动者三方协调机制,探索职业卫生管理新模式。
按照“全省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要求,2005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次针对职业危害的专项整治行动。对未经批准、擅自从事有毒有害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危险品作业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严惩。对职业病危害严重、不具备基本防护条件的,要限期停业整改,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要坚决予以关闭。对损害劳动者权益的,要责令企业立即改正,并依法给予赔偿。对遭受健康损害的劳动者,要积极组织救治,并责令企业依法给予抚恤费、医疗费等各项职业病待遇,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专项整治中,各地要进行一次全面的职业危害情况调查,摸清情况,建立台帐,掌握第一手资料。
五、切实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