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一些专业比较陈旧,培养的学生不能“适销对路”,部分毕业生“积压”。另一方面,学校对市场急需人才的培养数量不足,培养工作相对滞后。
2.科研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不强。尽管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实力比较雄厚,学科比较齐全,校企合作、共同研发的势头有所增强,但总体上与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高校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未充分调动起来,科研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针对性不强,研发资源未能有效组合,成果转化率较低。
二、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的主要内容
实施两个工程:一是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包括7个计划项目。二是科技创新服务工程。包括7个计划项目。
(一)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1.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
预期目标:通过选派培养,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详见附件1)。从2004年开始,每年招收3000名左右农村定向生,进行专科层次培养;每年选派1000名左右本、专科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村务或党务工作。
载体:培养任务由省教育厅组织,东北农业大学牵头,省内10所农科高校参与共同组成服务联合体统一组织实施。选派任务由省委组织部牵头,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配合完成。
内容:立足于为我省农村培养具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掌握先进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带动群众致富、“留得住、用得上”的专科层次乡土人才。选派计划立足于输送农村应急的科技和管理人才。
在完成上述培养任务的同时,以省内医科院校为依托,培养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医生。
2.实施中、高级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计划。
预期目标:2004年至2005年培养14万名中级技能型人才和6万名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2006年至2010年培养38万名中级技能型人才和15万名高级技能型人才。
载体:重点依托369所中、高等职业学校(其中中专38所、成人中专160所,职业高中150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1所)和147所技工学校。
内容:重点培养培训机械电子、数控技术、石油化工、制药技术、汽车应用、土木水利工程、采矿技术、信息技术、商贸旅游等10大类100个骨干专业中、高级实用型技能人才,覆盖我省重点产业。经过职业学校对企业一线在岗初级工人培训,使其达到中、高级技能水平。经过对中等职业学校二、三年级学生进行短期技能强化训练,使其达到中级工技能水平。通过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二年级学生进行技能强化训练,使其达到高级工技能水平。不断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规模,经过专业技能培养培训,使其达到企业要求的高级工标准。
根据振兴老工业基地对一线技术人员的需要,采取校企合作培训方式,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教育内容,实行灵活的弹性学习制度。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实现毕业生上岗就业的“零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