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我市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审批流程,推动配套审批环节改革。建立覆盖全市的核准备案项目信息网和重点项目进度跟踪数据库,做好后续监管。抓紧制定政府投资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改进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机制,建立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引入市场机制,对垄断性政府投资项目实行投资主体招标,非经营性项目实行“代建制”。
加快环卫等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实施环卫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养管分离。从事作业和经营服务的环卫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转制,组建各类专业作业公司,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环卫市场。加快排水、道桥、园林等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进程。
推进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的改革与发展。成立专职机构,确定行业协会和商会的法人地位,制定和实施政会分开改革方案,基本完成行业协会和商会等自律组织的组建工作。行业自律组织与所属政府部门脱钩,规范行使职能,独立公正地为社会提供中介服务。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出台天津市行政机关归集、使用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扩大企业信用信息系统覆盖范围。抓紧启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初步建立全市社会信用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决策程序,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拓展市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的功能,健全许可和审批服务监管及责任追究机制。实现管理重心下移,逐步解决职责交叉、重复管理的问题。建立健全协调、有序、灵敏、高效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证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全面完成经济普查工作。
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资本、人才、劳动力、技术、土地交易等要素市场。
(八)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标准普及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抓好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做好共建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工作,继续推进医科大学“211工程”。加快师范大学、理工大学、工业大学新校区和一批高中示范校、中职和高职示范校、模范小学等教育布局调整项目建设。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激励机制,优化人才结构,加大培养、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经理人和高级技术工人的力度,把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化为劳动力素质优势。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公共卫生信息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推进一中心医院、四中心医院、海河医院扩建、防病中心、急救中心等项目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卫生院,完善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的监管。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等事业。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和文化体制改革意见,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建设兴华剧院、少儿图书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加快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实施进度,精心办好第15届全国书市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
搞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继续推进蓝天、碧水、安静等环保工程,全面完成10吨以下燃煤炉改燃并网,加强对扬尘、噪声的控制和监管。继续治理市内二级河道。加强七里海、北大港水库和海洋的生态保护。综合整治城郊结合部和重点污染区域。全面完成成片旧楼区综合整修。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筹建市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事业。继续做好民政、民族、宗教、文物、档案等工作。进一步搞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落实改善城乡人民生活20件实事。
(九)努力增加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
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做好企业改制和困难企业职工的分流安置,坚持人随资产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大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搞好就业指导培训,鼓励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3万人。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重点抓好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依法扩面和征缴,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实现养老、失业保险参保率95%以上,医疗、工伤保险参保率80%以上。开展城市低收入居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等保险制度,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逐步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指导线。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企业工资支付监控机制,落实经营者收入与职工工资水平挂钩制度,确保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协调增长。增加对低收入特困户的救助。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继续加强与群众基本生活关系密切的商品价格的监管,择机疏导价格突出矛盾,保持物价基本平稳。做好粮食等人民生活必需品的储备,保证市场供应。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
继续增加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房供给。竣工廉租房16万平方米,建设用于基础设施拆迁的还迁房49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6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外环线外居住区。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和价格的监督管理。推进住房货币化改革。
2005年是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主要任务是完成全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以及区县“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更新规划理念,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把握发展阶段,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提出对策措施,高水平、高质量地做好“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在新形势下做好2005年的发展和改革工作,任务繁重,意义重大。发展改革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改革工作的能力,搞好自身建设,推进职能转变,发挥整体合力,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助手。一是不断提高正确判断形势,科学制定政策的能力。善于从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预测,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提高政策制定的超前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不断提高运用战略思维谋划长远的能力。坚持把当前与长远有机结合,在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基础上,围绕“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认真研究重大问题。三是不断提高统筹兼顾、综合协调的能力。在促进发展、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切实做到“五个统筹”,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将发展改革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四是不断提高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和求真务实的能力。既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又不能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坚持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办实事求实效。五是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能力。认真贯彻落实
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切实做到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同时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