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大力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创新和拓宽基层民主的形式和内容,保障人民群众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企务公开、居务公开,调动人民群众依法参与民主实践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把监督的重点放在对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监督上,尤其要强化对财政预算、政府重大投资项目、重大国有资产产权转让事项、重要人事任免、重大案件审理的监督。
七、加快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3、大力弘扬深圳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培育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激发广大干部群众不畏艰险、奋发有为的精神斗志,增强市民对深圳的认同感、归属感。广泛开展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内容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继续贯彻落实《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深圳市民行为道德规范》,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文艺作品、公益广告等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努力实现道德教育的经常化、大众化。着重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发挥党员干部在道德建设中的表率作用。充分利用全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突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制定新标准、新办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树立社会正气。广泛开展志愿者、送温暖、献爱心、帮困扶贫等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培育先进典型。加强信用道德教育,推进信用城市建设,完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扩大诚信覆盖范围,推进信息实时更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逐步形成信息全面、准确、及时的政府公共诚信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高效便捷的信用信息服务。重点抓好生产流通领域、服务行业、中介组织、党政机关和执法部门的诚信建设。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机制、责任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监管机制,着力营造政策稳定、秩序规范、重信守诺、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34、积极营造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舆论环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以正面导向宣传为主,把体现党的主张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坚持党管宣传的原则,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导权。党委宣传部门要根据每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当好舆论宣传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形成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进一步加强舆论监督,推动市委、市政府各项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各种类型的社会舆情信息中心,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工作,引导群众正确分析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为改革发展稳定作贡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通过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稳定社会,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共同致力于深圳的发展。
35、积极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总目标,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规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繁荣各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加强哲学社会研究,提高我市学术文化水平。大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抓好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开展便利公共文化服务、营造良好公共文化环境工作。抓好深圳报业集团经营业务上市、广电集团卫视落地、数字电视和发行集团中心书城筹建工作,拓展三大文化集团的发展空间。总结首届文博会的经验,提前做好第二届文博会的各项筹备工作。以培育我市第四支柱产业为目标,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扶持印刷、动漫、文化旅游、传媒等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一批文化产业基地。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集艺术性、标志性、实用性于一体,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国际水准的大型文体基础设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深圳市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文学艺术事业的意见》,以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5周年活动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36、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为目标,积极探索建立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推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上新台阶,努力建设“人文深圳”。按照中央文明办颁布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调整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思路和重点,继续推进创建文明市、文明区工作,强化创建责任,力争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以“深圳关爱行动”、“建设绿色家园”、“五进社区”(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安全进社区)、“深圳文明行动”、“深圳读书月”、“深圳全民国防教育月”、“深圳社科普及周”、“百万市民讲外语”、“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军警民共建等创建活动为载体,运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把先进文化理念和党的意志、主张变为群众的“普世价值”,推动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