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
20、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和分工以及生产过程加速重组整合的机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降低综合营商成本,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优化外商来源结构和投向结构,吸引外商对我市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项目投资,做好外商投资的增资扩产工作。创新招商方式,加强招商队伍建设,通过专业化和代理招商,建立并巩固长期有效的招商渠道和网络。加强与世界著名企业的合作,在争取跨国公司、采购中心、研发机构落户深圳的同时,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继续办好保税区。充分发挥外事、台务、侨务在招商引资中的重要作用。
21、稳步扩大外贸出口。积极应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壮大外贸出口群体,提高外贸进出口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大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扩展出口产品种类,扩大出口规模,巩固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拓展中东、拉美、独联体、东欧、非洲、东盟和南亚等地区的经贸市场。加强与国际大型连锁集团采购系统的合作,把更多的商品推向世界。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扶持我市优势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拓展劳务输出和工程承包业务,主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对外输出品牌、技术和管理,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高度重视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应对工作,建立和完善反倾销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构建深圳国际贸易救济法律服务平台,维护企业正当权益,保护产业安全。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类型的国际洽谈会、交易会、商业论坛等,利用各种机会宣传深圳,扩大深圳对外影响。
22、进一步加强深港经济合作。紧紧抓住实施CEPA的机遇,加强深港投资贸易推广合作,积极推动产业的深度分工和良性互动,促进深港经济融合发展。抓紧落实深港“1+8”合作框架协议,加强深港两地在口岸、商贸旅游、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科技教育、环境保护、公共技术平台和中介服务等领域的合作,重点推进金融、物流支柱产业对港资的开放。继续加强全市口岸的软硬件建设,进一步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在粤港合作框架下,进一步完善深港政府间的沟通协商机制,鼓励和支持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深港制造业的合作,进一步结合深圳的制造业、技术、市场、劳动力优势与香港的国际商贸、金融、管理、营销、人才等优势,实现政策上互动、产业上互补、市场上互通、发展上互利。
23、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抓紧落实《深圳市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施方案》,加快“9+2”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合作和资源整合,拓展深圳经济发展的空间和腹地。大力推动大珠三角区域合作,主动做好规划、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衔接,共同构筑一个分工合作、相依相通、共存共荣的区域经济体系。加强深圳与全国各地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做好内地来深投资的协调和服务工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继续做好对口扶贫工作和第三期同富裕工程。
五、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
24、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按照国际化城市的目标要求,在对全市未来的人口、资源、环境和产业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抓紧编制《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年—2010年)》和《深圳市产业布局规划》,进一步制定完善与城市建设相关的法规规章,加强和完善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规划的编制工作,充分发挥规划对城市发展的综合调控作用。严格执行新颁布的《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坚持规划的刚性标准,严格城市规划的编制和修改程序,实现规划的法制化,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充分做好城市规划的前期论证和设计,抓紧开展全市一体化的交通网络及城市生态建设的具体立项工作。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扩大市民在城市规划与管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25、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科学制定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建设用地计划和土地开发供应计划。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对各类建设用地的供应实行总量控制,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严禁浪费土地。抓紧研究部署存量建设用地普查工作,研究制定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政策措施。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规范国有土地的交易活动,强化对非经营性用地改为经营性用地的管理。加强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土地管理;落实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工作,增加政府土地储备;强化用途管制,禁止原镇、村非法转让土地。继续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将清理闲置土地和纠正违法违规占地的工作一抓到底。
26、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区域铁路设施的规划、建设,提高深圳枢纽在国家铁路网的地位,构筑珠三角区域铁路,进一步促进区域融合。加大特区内外交通、通讯、环保和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力度,全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其他公交方式为补充的多层次、一体化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积极推行整体交通发展战略,以“双港”为龙头,铁路、公路客货运为纽带,建立起各种交通方式高效协作、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抓紧“一横八纵”干线道路的规划建设,加快城市道路“瓶颈”路段的改造,有效缓解行路难、停车难问题。立足抗大旱、保供水,科学调度,合理分配水资源,新建、扩建一批水库、水厂、泵站等城市供水工程,确保城市供水能力的适度超前,加大全市供水规划实施力度,提高城市供水水量、水质保障程度,解决用水困难地区饮水问题,力争2005年全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着手规划建设全市统一的污水排放处理管网,加强污水处理监管力度,切实解决河流发黑发臭的问题。继续争取省电网增加深圳电力供应,加快电厂、输变电工程建设和技改工程,保障电力供应。加快推进地铁、机场飞行区扩建、港口码头、铜鼓航道、深港西部通道和东部供水水源网络配套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我市大气、水、海洋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实施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