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执法力度,集中整治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规范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确保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充分发挥舆论和人民群众监督作用,及时宣传生态省建设的先进典型,揭露和批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
(四)运用市场机制,拓宽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渠道
生态省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除各级财政增加投入外,必须运用市场机制,拓展投资渠道,调动各方面对生态省建设投入的积极性。
各级政府要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完善预算管理制度,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每年都要在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公益性、基础性项目。
在财政增加投入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推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的市场化运作,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商投资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全面推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置付费制度,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排污指标初始分配的有偿使用和排污指标的有偿交易。
(五)加快科技创新,构建生态省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
大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优先确定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生活环境改善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社会发展科技示范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清洁生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科技攻关,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开展工业型生态环境建设、生活污水控制与水环境治理、滩涂湿地生物多样性建设等科技工程示范,培育和建设一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试验区。
加强科学研究、科技工程示范和重大环境治理工程建设的衔接,积极吸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技术创新工作,提高生态省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人口、资源、环境领域的技术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公益类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社会事业领域的科技服务业,构建适应生态省建设的科技创新体系。
(六)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提高环境信息公开化程度
实行政府环境行为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建立和完善有奖举报等激励机制,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创造条件,推动公众广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立公众听证制度,让公众参与法规政策制定和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地开展公众环境意识调查,了解公众环境意识状况,并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在生态省建设中的作用,发展壮大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引导和组织更多的公众参与生态省建设,为生态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七)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借鉴国际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制定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法规政策。
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全面开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拓宽利用外资渠道,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赠款,鼓励外商投资兴办污染防治、资源节约利用等项目,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八)统筹规划,积极开展不同层面的创建活动
在基层广泛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清洁生产文明单位等活动,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把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措施和任务落实到基层,夯实生态省创建工作的基础。
继续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渗透到城乡发展的各个方面,创建更多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示范区。
已经取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的市、县,要进一步提高标准,明确目标,积极开展生态市、县建设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为生态省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推进生态省建设事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要统一思想认识,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确保生态省建设不断推进、取得实效。
附件:
江苏生态省建设主要监测指标
┏━━━━━━━━━━━━━━━━━┯━━━━━━┯━━━━━┯━━━━━━━┓
┃ 指 标 名 称 │ 单位 │2002年基数│ 规划指标值 ┃
┠─────────────────┼──────┼─────┼───┬───┨
┃ │ │ │2010年│2020年┃
┠─────────────────┼──────┼─────┼───┼───┨
┃一、经济发展 │ │ │ │ ┃
┠─────────────────┼──────┼─────┼───┼───┨
┃1、人均GDP │ 元 │ 14391 │ 28000│ 64000┃
┠─────────────────┼──────┼─────┼───┼───┨
┃2、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 % │ 37.4 │ 45│ 55┃
┠─────────────────┼──────┼─────┼───┼───┨
┃3、居民收入 │ │ │ │ ┃
┠─────────────────┼──────┼─────┼───┼───┨
┃(1)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3996 │ 8000│ 12000┃
┠─────────────────┼──────┼─────┼───┼───┨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8178 │ 16000│ 30000┃
┠─────────────────┼──────┼─────┼───┼───┨
┃二、资源与环境 │ │ │ │ ┃
┠─────────────────┼──────┼─────┼───┼───┨
┃*4、单位产出能耗和水耗 │ │ │ │ ┃
┠─────────────────┼──────┼─────┼───┼───┨
┃(1)单位GDP能耗 │ 吨标煤/万元│ 1.39 │ 1.18│ 0.96┃
┠─────────────────┼──────┼─────┼───┼───┨
┃(2)单位GDP水耗 │ 立方米/万元│ 450 │ 250│ 180┃
┠─────────────────┼──────┼─────┼───┼───┨
┃5、森林覆盖率 │ % │ 10.56 │ 20│ 26┃
┠─────────────────┼──────┼─────┼───┼───┨
┃6、土地保护 │ │ │ │ ┃
┠─────────────────┼──────┼─────┼───┼───┨
┃(1)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 % │ 9.08 │ 13│ 16┃
┠─────────────────┼──────┼─────┼───┼───┨
┃(2)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 │ % │ 4.24 │ 2.50│ 1┃
┠─────────────────┼──────┼─────┼───┼───┨
┃7、物种保护 │ │ │ │ ┃
┠─────────────────┼──────┼─────┼───┼───┨
┃(1)物种多样性指数 │ │ 1 │ 1 │ 1┃
┠─────────────────┼──────┼─────┼───┼───┨
┃(2)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率 │ % │ 97 │ 100│ 100┃
┠─────────────────┼──────┼─────┼───┼───┨
┃8、地下水超采面积比例 │ % │ 12 │ 6 │ 3┃
┠─────────────────┼──────┼─────┼───┼───┨
┃9、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 │ │ │ ┃
┠─────────────────┼──────┼─────┼───┼───┨
┃(1)SO2 │ 千克/万元 │ 10.53 │ 4.85│ 2.43┃
┠─────────────────┼──────┼─────┼───┼───┨
┃(2)COD │ 千克/万元 │ 14.76 │ 6.80│ 3.23┃
┠─────────────────┼──────┼─────┼───┼───┨
┃10、酸雨状况 │ │ │ │ ┃
┠─────────────────┼──────┼─────┼───┼───┨
┃(1)降水PH值年均值 │ PH │ 5.31 │ ≥5│ ≥5┃
┠─────────────────┼──────┼─────┼───┼───┨
┃(2)酸雨频率 │ % │ 23.5 │ <30│ <30┃
┠─────────────────┼──────┼─────┼───┼───┨
┃11、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 │ % │ 40 │ 90│ 95┃
┠─────────────────┼──────┼─────┼───┼───┨
┃*12、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 │ │ │ │ ┃
┠─────────────┬───┼──────┼─────┼───┼───┨
┃(1)城镇污水处理率 │城市 │ % │ 65.9 │ 80│ 85┃
┠─────────────┼───┼──────┼─────┼───┼───┨
┃ │县城 │ % │ 33.1 │ 55│ 70┃
┠─────────────┼───┼──────┼─────┼───┼───┨
┃ │小城镇│ % │ 20 │ 40│ 60┃
┠─────────────┼───┼──────┼─────┼───┼───┨
┃(2)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城市 │ % │ 85.5 │ 96│ 98┃
┃率 │ │ │ │ │ ┃
┠─────────────┼───┼──────┼─────┼───┼───┨
┃ │县城 │ % │ 70.1 │ 75│ 80┃
┠─────────────┼───┼──────┼─────┼───┼───┨
┃ │小城镇│ % │ 20 │ 65│ 80┃
┠─────────────┴───┼──────┼─────┼───┼───┨
┃13、水质状况 │ │ │ │ ┃
┠─────────────────┼──────┼─────┼───┼───┨
┃(1)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 │ 41.5 │ 85│ 95┃
┠─────────────────┼──────┼─────┼───┼───┨
┃(2)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 │ 50 │ 90│ 100┃
┠─────────────────┼──────┼─────┼───┼───┨
┃*14、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 │ │ ┃
┠─────────────────┼──────┼─────┼───┼───┨
┃(1)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 │ 35.3 │ 40│ 42┃
┠─────────────────┼──────┼─────┼───┼───┨
┃(2)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 │ 21.7 │ 30│ 35┃
┠─────────────────┼──────┼─────┼───┼───┨
┃(3)小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 │ 19 │ 25│ 30┃
┠─────────────────┼──────┼─────┼───┼───┨
┃*15、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 │ │ │ ┃
┠─────────────────┼──────┼─────┼───┼───┨
┃(1)化学氮肥施用量(折纯) │ 千克/公顷 │ 385.5 │346.9 │ 308.4┃
┠─────────────────┼──────┼─────┼───┼───┨
┃(2)农药使用量(折百) │ 千克/公顷 │ 3 │ 2.2│ 2┃
┠─────────────────┼──────┼─────┼───┼───┨
┃(3)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 │ % │ 75 │ 90│ 95┃
┠─────────────────┼──────┼─────┼───┼───┨
┃(4)秸秆综合利用率 │ % │ 80 │ 90│ 95┃
┠─────────────────┼──────┼─────┼───┼───┨
┃*16、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 │ % │ 40 │ 65│ 80┃
┃基地面积比重 │ │ │ │ ┃
┠─────────────────┼──────┼─────┼───┼───┨
┃*17、环保投资占GDP比重 │ % │ 2 │ 3 │ 4┃
┠─────────────────┼──────┼─────┼───┼───┨
┃三、社会进步 │ │ │ │ ┃
┠─────────────────┼──────┼─────┼───┼───┨
┃18、人口自然增长率 │ │ 2.18 │ 4.5│ 4.5┃
┠─────────────────┼──────┼─────┼───┼───┨
┃19、城市化水平 │ % │ 44.7 │ 55│ ≥60┃
┠─────────────────┼──────┼─────┼───┼───┨
┃20、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 │ % │ 50 │ 90│ 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