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江苏资源较为匮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资源制约愈益明显。全省人均耕地0.99亩,有14个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淮北地区、沿海垦区和丘陵地区资源型缺水,苏南等地区因水环境污染造成水质型缺水。森林覆盖率较低,林木分布不均。能源消耗量大,自给率低,近80%的一次能源要从省外调入。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5%,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比国际先进水平低6个百分点。人均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总值0.86万元,列全国第26位。
3.人口压力较大。2003年底,江苏总人口7405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21人,居全国各省(区)之首。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今后每年仍将净增出生人口20—30万人。外来流动人口呈进一步增加趋势,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总量大、老龄化趋势加快、人均受教育年限不高的状况对资源和环境将造成直接影响。
4.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机制有待完善。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技术标准尚不健全,党政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机制未完全落实,偏重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环境价格机制和多元化投资机制有待形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建设比较薄弱。环境执法不够有力,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环境管理体制、环境科技创新机制、公众参与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二、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推进生态省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加快发展,统筹兼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努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在建设中优化生态环境。
2.依靠科教,夯实基础。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省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教育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生态教育水平,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3.创新机制,增强活力。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形成环境资源使用成本机制、价格机制和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环境与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国际国内交流合作。
4.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着重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在此基础上,立足地区、城乡、系统的自然条件与发展现状,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
5.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各级政府充分发挥组织推动作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加大促进集约利用环境资源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积极性,广泛参与创建生态省的各项活动。
(三)奋斗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生态省,经济增长质量、资源利用效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区域发展趋于平衡,人口、资源、环境状况适应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省份。
2.阶段目标
2004—2005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取得初步成效,环境污染程度有所减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重点流域和重点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建成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园林城市、节水型城市、绿化模范城市,培育一批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典型,分解落实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任务。
2006—2010年。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发展生态经济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建成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彻底扭转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全省城乡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为生态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011—2020年。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本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型经济,有效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高,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全省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良好,太湖、淮河、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和“两控区”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清洁优美。全省80%以上的省辖市达到国家环保总局规定的生态市建设标准。
(四)主要监测指标
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江苏实际,确定我省生态省建设的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社会进步三大类20项主要监测指标,以2002年为基期年,分别提出2010年、2020年的规划指标值(详见附件)。
三、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明确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的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
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生态系统类型、环境敏感性及生态环境问题,将全省划分为3个生态区(一级区)、7个生态亚区(二级区)。以此为基础,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合理生产力布局,有效保护和利用资源,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1.黄淮平原生态区
包括徐州、宿迁和淮安三市全部,连云港和盐城二市除沿海以外的地区,扬州市的宝应县、高邮市、江都市新通扬运河以北地区,泰州市的兴化市、姜堰市新通扬运河以北地区,以及南通市的海安县西北部。该区分为2个生态亚区。
(1)沂沭泗平原丘岗生态亚区。主要为黄淮沂沭泗冲积平原,属暖温带气候,气温和降水量相对较低。植被类型以人工栽培植被为主,是全省重要的农果基地。主要生态问题是:水资源分配不均,客水丰枯变化较大,水旱灾害严重;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肥力较低,并有风蚀和盐碱化危害;部分地区采煤塌陷,山丘区植被破坏和陡坡开垦造成水土流失。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是:积极保护和扩大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巩固提高以温带果品为重点的多种经营;加强水利建设,搞好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抵御洪、涝、旱、渍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种草养畜,培肥改土,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禁止开采超采区地下水,控制开采非超采区地下水,开展采煤塌陷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