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以打造劳务输出品牌为重点,确立实施“两个资源的整合”。一是品牌资源的整合。要根据实际,逐步打造在机械制造、建筑安装、保安、保姆、餐饮服务、服装加工等方面的劳务输出品牌。各县(市)、区和各乡镇要结合实际,按照工种、岗位把外出人员整合到一起,统一培训,统一管理,每个县(市)和乡镇都要确定自己的劳务输出品牌,打破区域限制,实行劳动力资源的整合和匹配。二是培训资源的整合。发挥劳动保障部门培训的主渠道,整合各种培训力量、场地和师资,合理布局,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以就地就近为原则,实现人力资源和培训资源的有效统一,以培训创品牌,用质量和信誉拓展埠外就业市场。
七、结合实际,制定鼓励劳务输出的政策措施
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鼓励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政策规定,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输转结合、以转促输,推动土地的规模经营和人员的规模输出。要在系统研究相关政策和本地实际的基础上,制定鼓励和促进劳务输出的优惠政策。优惠政策应该包括户籍管理、子女教育、计生政策、义务工、信贷支持、贫困扶持、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内容。要有具体的奖励措施和扶持办法,充分调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积极性。对已经外出务工的人员要认真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研究制定关于农民工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范用工行为,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就业新政策。
八、因地制宜,确立转移就业模式
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归纳出4种转移就业模式,一是异地转移就业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较低,远离中心城市,交通条件较差的乡镇。二是本地产业、小城镇转移就业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较高,地理区位条件好,有工业或规模养殖基础的乡镇。三是城郊转移就业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地处中心城市边缘,交通便利,以向城市提供生产生活用品为主的乡镇。四是境外转移就业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有特殊亲缘关系和境外就业基础的乡镇。各乡镇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立转移就业模式,并在工作中有所创新,作为今后工作的主攻方向,并以此为契机,集中力量,大力发展,把握劳务输出工作的努力方向,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劳务输出转移就业模式。
九、强化服务,搞好管理和维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