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的通知

  2.建设教育强省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基础教育,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整优化布局结构,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办学机制和模式,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坚持学历教育和培训并举,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发挥高等教育集群优势,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置于高等教育的核心地位,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及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建设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国家“211工程”学校和特色突出的学校,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50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90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沈阳工业大学等25所大学搬迁、扩建任务,增强高等人才培养和高校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探索和建立校企间的战略联盟和“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高校孵化产业。坚持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到2010年,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110万人,每年输送本科以上高级专门人才15万人以上,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12万人,中等专业技术人才20万人,各类计算机和软件人才5万人。
  3.建设人才强省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要求,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遵循市场规律,进一步发挥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市场主体作用,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加快人才市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各种限制;加强与其他省、市的联系与合作,推动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建设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造就一批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各类人才能力建设标准框架。围绕执政能力建设,抓好党政人才培训;围绕提高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造就一批有创新精神、熟悉国内外市场、经营管理水平高的优秀企业家;围绕国家实施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重点选拔、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继续实施“博士后培养工程”,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重视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队伍,确保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足额提取和管理使用。抓好辽西北地区、贫困县和少数民族县的人才队伍建设。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各类人才能力建设标准框架。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积极选派各类人才到境外进行短、中、长期培训。实施海外留学人才回归创业工程,每年引进高层次留学人员500人次。每年引进国外专家7000人以上。开辟引进国内人才“绿色通道”,每年引进外省市优秀人才1.5万人。构建沈阳、大连两个人才高地,形成辐射全省的人才开发一体化格局。深化人事、职称等各项制度改革,建立经常化、规范化的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制度、人才保障制度以及福利制度,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机制环境。
  4.加快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全面建成符合小康社会形态,满足人民群众卫生医疗需求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科学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公共卫生安全防范能力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确保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建成55个省、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5个市、县(区)传染病院、14个市级急救中心,支持市、县(区)中心医院改善医疗服务条件,改造300个乡镇卫生院。实施精品战略,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设施。在城市建成一批图书馆、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文物单位。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好偏远地区收听、收视盲点问题,提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建立数字微波传输系统,到2010年全面普及数字地面电视。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完善社区群众体育健身场所,建成一批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巩固体育强省地位。加大对计划生育、公共安全、弱势群体等领域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和产品质量,为全面提高公民健康和文化素质创造良好环境。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任务,神圣地落在辽宁人民的肩上。全省上下一定要同心协力,抢抓机遇,埋头苦干,不辱使命,确保如期实现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宏伟目标。为此,要加强组织领导,在思想、环境、政策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抓好规划的实施工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要坚决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思想的影响,改变经济发展中只注重行政手段调控,忽视法律、经济手段的倾向;坚决破除封闭保守、墨守成规的陈腐观念;坚决破除消极畏难、缺乏进取的精神状态,下决心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教条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和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振兴辽宁的教育,使大家牢固树立主要靠改革开放、市场机制和自力更生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思想,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干事成事的良好氛围,真正形成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的社会共识和强大合力,用思想的大解放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振奋精神。深入开展“东北大振兴,辽宁怎么办”大讨论活动,紧密联系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实际,着力解决好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发展思路、工作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解决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一条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
  (二)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经济发展环境体现政府竞争力,也是决定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成败的关键因素。各级政府要彻底转变职能,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着力点转到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法制环境上来,努力营造投资、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坚决实行政企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不断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事项,真正实现“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营造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加快地方立法步伐,特别是要加快经济立法步伐,完善与国家法律相配套的地方法规体系建设。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强执法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全面推进部门执法责任制,努力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经济案件的执行力度,切实保障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营造公平守信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保护个人的财产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建政府信用,突出政策的科学性和连续性;抓紧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体系、信用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建设信用政府和诚信社会,营造投资者放心、创业者舒心、消费者开心的文明法制环境,努力打造“诚信辽宁”。
  营造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放手发动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在全省形成解放思想、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昂扬向上、真抓实干的舆论氛围和工作氛围。加大海内外宣传力度,引导和鼓励境内外企业到辽宁投资兴业,壮大振兴力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