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县域经济是辽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要坚持“一主三化”的发展方针,加快县域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使民营企业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形式和主要力量。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集中抓好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大力推进乡村城镇化。按照政策激励、资金导向、自力更生、追求效益的原则,认真落实、支持省对县的转移支付补助、经济发展财政贴息资金、以奖代补资金等各项政策,促进19个贫困县和民族自治县加快发展。到2010年,全省贫困县实现整体脱贫,74个涉农县区财政收入全部超亿元,县域经济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生力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群。
4.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采取坚决的行政手段依法治林、保护耕地,对乱占耕地、毁林开垦、乱砍滥伐、破坏农地等行为严格依法惩治。积极发展间套复种,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发展节地、节水型农业技术,推广新型灌溉制度及旱作农业,实行立体种植和立体养殖,提高单位土地单产和生物量。大力倡导农林复合、废弃物资源化等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六)统筹规划,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局面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要进一步增强大城市的辐射力,建设具有竞争力和活力的沈阳经济区、沈大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推进辽西北地区加快发展,逐步形成辽中南、辽西北和辽东地区互联互动、优势互补、持续协调、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增强大城市的辐射力,构建沈阳经济区、沈大经济带
努力把沈阳建成全国装备制造、东北地区商贸物流和金融中心。推进以沈阳为中心,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等中部城市在内的经济区建设,通过合理的产业分工,培育统一市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设成为国家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建设成为辽宁乃至整个东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加快城市服务贸易的发展,建设成为辐射和服务于整个东北地区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沈阳经济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内协外联,逐步建成以沈大高速公路为纽带,充分发挥沈阳、大连、鞍山、营口、辽阳等城市产业优势的沈大经济带,使之成为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地带。
2.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快构筑沿海经济带
加快建设“大大连”,把大连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区域性商贸、旅游、金融中心,成为国内重要的石化基地、造船基地和软件产业基地。大连、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等城市要加快发展以石化、钢铁、大型装备和造船为重点的临港工业,形成临港经济的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完整的临港服务业体系。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加工业和沿海旅游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坚持港口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发展临港经济与发展地区经济相结合,力争到2010年,形成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沿海经济带。
3.加快辽西北地区开发和发展
锦州、阜新、铁岭、朝阳和葫芦岛等辽西北地区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为核心,推动全地区对外开放;以发展民营企业为主,全面深化改革,增强经济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规模经济,提高工业化水平。要落实支持政策,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化经营及煤炭、电力、石油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等方面,通过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和金融信贷扶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支持辽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经过努力,争取实现整体脱贫。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100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到2010年,实现地区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倍增计划,生产总值年均预期增长1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总额年均预期增长2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预期16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1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5000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辽中南地区的差距明显缩小。
(七)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涉及我省数百万人口的生活、就业。按照“一新带三新,三新促转型”的要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互联互动,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市场运作,改善环境,扩大就业,协调发展,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实现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的新路子。
1.继续搞好阜新经济转型试点工作
阜新要在良好开局的基础上,按照自力更生、市场运作、龙头牵动、科技支撑、民营为主的转型思路,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培育替代产业。要支持阜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源产业、优势工业和县区经济。2至3年内,要在改善环境、沉陷区治理、做强龙头企业、做大优势产业、充分扩大就业、培育自身发展能力上有突破性进展。省里要配合国家高质量地完成阜新改革试点任务,到2010年基本完成经济转型规划所确定的主要任务,形成具有特色、初具规模的优势接续产业。
2.推进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
鞍山、抚顺、本溪等接续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要继续保持主业突出、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要尽快解决好矿区环境修复、职工安置、沉陷区居民搬迁等紧迫问题。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钢铁、石化、建材、农产品加工、服务业等接续产业或替代产业。
鞍山要建成全国重点精品钢材基地,做大先进装备制造、轻纺、矿产加工产业,形成“一个基地、三大产业”的格局。
抚顺要形成以石化工业为主导,以基础产业和矿区为两翼,建成以精深加工产业为特色的中国北方石化城。同时立足循环经济,依托矿区现有存量资源,大力发展煤炭生产、油母页岩综合利用、煤层气开发、机械加工制造和新型建材五大产业为主体的新的接续替代产业。
本溪要以冶金支柱产业和建材、化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建成新型原材料基地,大力培育旅游、现代中药和钢铁深加工制品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三大接续产业,同时发展有利于安置就业的轻工业、具有较强服务功能的第三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盘锦等资源在近期可能走向衰竭的城市要实施“结构调整、外向牵动、油地融合”的发展战略,以壮大石化、塑料加工与新型建材、绿色与有机食品、现代服务和汽车零配件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接续产业。
在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要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延长矿区存续年限,支持油母页岩、煤矸石、高炉矿渣的综合利用,扶持共、伴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开发。到2010年,全省资源型城市基本完成经济转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3.搞好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
这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重点工程和德政工程。要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远近结合、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促进居民安置与就业相结合、沉陷治理与经济转型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全力以赴、积极稳妥地抓紧做好全省7个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建设。到2005年底,完成新建住宅350万平方米,安置7万户沉陷区居民;加固维修住宅290万平方米、5万户,沉陷区受益居民总计12万户;维修道路及供水、排水、供热、供电、通信、广电、煤气管线等市政设施1700多公里。同时,要做好居民搬迁后的土地整理工作,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
基础设施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条件。要大力推进水利、交通通信及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功能和环境。同时还要将经济振兴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推进,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促进可持续发展。
1.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贯彻“全面规划,重点突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治水方针,本着“兴利与除害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的原则,继续做好辽河流域和沈阳、丹东、盘锦等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加快大伙房水库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提高全省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大伙房水库输水,引洋入连,锦凌水库、青山水库、三湾水利枢纽等蓄水、引水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供给和合理利用能力,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积极推进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工程、阜新引白、阎王鼻子水库供水等重大水源工程建设,为城市供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保持交通运输建设的适度超前发展,继续加快以公路、铁路干线通道和水运、航空枢纽为重点的综合运输网络建设,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水平。继续推进高等级公路建设,不断完善高等级公路网。加快丹东至庄河等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推进四平至阜新至承德、朝阳至赤峰、沈阳至通化、沈阳至彰武及辽宁中部环线本溪至辽中段、大窑湾疏港路、沈大与丹大高速公路连接线、沈阳至桃仙等高速公路项目的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成全省行政村百分之百通油路的目标。加快现有铁路复线工程建设和电气化提速改造,建设纵贯东北东部地区的铁路工程,形成新的出海通道。积极推进哈尔滨至大连客运专线辽宁段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完善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功能,建设大连新机场。调整、完善省内港口功能和布局,优化整合港口资源,重点加强原油、矿石、集装箱等大型专业化、现代化深水码头及后方集疏运配套设施的建设,形成以大连为中心,营口、丹东、锦州等各港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港口群。进一步加快通信网络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大容量的突破。到2010年全省铁路电气化里程预期达到2074公里;高速公路新建1210公里,达到2847公里;港口万吨级泊位预期达到158个,港口吞吐量达到4.2亿吨;民航旅客吞吐能力预期达到1300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