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推动国际经济合作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积极开展境外资源类投资,充分发挥产业及地缘优势,开展与俄罗斯、朝鲜等国的油气、林业、矿产资源合作开发,弥补国内市场资源的不足。加快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和扩大省内机电、轻纺等行业成套设备和零部件的出口。促进高新技术类境外投资,积极利用国外智力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及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承揽国际工程承包,带动劳务输出。到2005年去境外投资预期达到2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预期达到6亿美元,到2010年两项分别预期达到3亿美元和9亿美元。
4.加强东北区域经济合作,大力推进对内开放
进一步加强与黑龙江、吉林两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在资源开发、资产联合、产品协作配套和服务业等方面的密切合作,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优化资源组合,推进东北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积极开展与东南沿海省区的合作,承接和吸纳产业转移,吸引东南沿海省(市)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各类生产要素进入辽宁市场,吸引全国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参与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2010年当年引进外省资金预期480亿元。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达到资源互补,共同发展。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壮大民营企业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活力的关键。要按照“放心、放开、放手”的原则,以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集约经营、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为主线,全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到2010年,民营企业增加值预期7000亿元,年均增长15%,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0%以上。
1.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经营性文化产业以及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依法保护民间资本投资权益。加大金融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设立商业性、互助性的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创造条件。省、市财政部门要安排一定的扶持民营企业贷款贴息资金、科技三项费用资金和中小企业信贷担保资金,鼓励民营企业向专、精、优、特、新方向发展。
2.加快民营企业体制创新
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参股控股、吸引外资、企业间相互持股等多种方式,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到2010年,全省民营股份制企业预期达到5000户。引导民营企业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增加技术投入,加快科技进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民营企业的提质增效。
3.发展壮大民营骨干企业
鼓励民营企业通过租赁、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产权改革,盘活国有资产,在购买国有企业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控股或非控股方式。要坚持增量优化与存量调整相结合、资本运作与科学管理相结合,集中力量扶持一批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壮大规模,引导民营企业尤其是有一定基础实力的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施低成本扩张。到2010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民营企业预期达到660户,其中,30亿元以上的达到70户,50亿元以上的10户。
4.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促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中小企业生产社会化水平。按照《
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财政支持。鼓励创办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和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投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中小企业财产和合法权益。
(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技术进步
加大企业改造力度,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环节。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路子的要求,推广鞍钢“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经验,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大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
围绕培育“两大基地”,以制造业信息化为突破口,加快信息技术在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的应用,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理念和制造技术融合、集成,实现我省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序计划(CAPP)、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探索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降低流通成本,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在石化、钢铁等重点产业和流通领域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试点、示范工程。
2.突出重点,抓好重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紧紧围绕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消耗、替代进口、改善环境和安全生产,集中力量对重点行业、骨干企业、重点产品加快改造。要围绕“一个中心”、“两大基地”、“三大产业”和大型骨干企业,以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为契机,规划建设690个、总投资6500亿元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明确国家支持的重点,加快鞍钢500万吨精品板材、大连石化2000万吨炼油改造等一批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尽快建成、投产、达效;推进大连双岛湾石化等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坚持市场效益原则,高起点搞好调整改造,防止单纯扩大生产规模。
3.依靠市场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能力,积极争取国家各项资金扶持,发挥银行信贷资金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存量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民间资本和域外资金向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流动,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承担风险、谁受益”的原则,改革项目投融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重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按时按质达产达效。
4.抓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加大企业R&D投入,加强120个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突破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在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加快培育自主开发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及产品,为全省经济发展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切实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条件。要坚持“一主三化”的方针,即坚持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坚定走好以工兴农、以工富农的路子。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构筑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保护。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保全省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到2010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年均预期增长6%。
1.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二三一”产业发展次序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结合我省农业资源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实际,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畜禽、水产和蔬菜瓜果业。继续抓好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建设。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以标准化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重点实施稳粮兴油、渔牧倍增和特色翻番计划。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体制创新,引导乡镇企业立足农业,面向农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作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结合农村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服务业。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在继续搞好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省城乡供水及防洪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节水灌溉、人畜饮水、防氟饮水、灌区改造等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和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抗旱减灾能力。加强全省人工增雨基地建设和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建设。抓好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小型工程建设。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引进与推广。加大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力度,因地制宜地发展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开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积极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重点抓好省级示范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创新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机制。加强农村市场体系与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区域性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中心,抓好省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尽快在大中城市及主要农产品市场建立起市场准入制度,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