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2006年,查清全省已报废改水降氟工程和供水含氟量超标(供水含氟量>1.0mg燉L)改水工程的底数资料;全省改水降氟工程的正常供水率、含氟量达标率均达85%以上;全省80%以上的中、重病区和50%以上的轻病区完成改水降氟任务。到2010年,全省所有中、重病区和80%以上的轻病区完成改水降氟任务,全省改水降氟工程的正常供水率、含氟量达标率均达90%以上,基本实现控制地方性氟中毒的目标。
(2)深入开展鲁西北地区饮水型高氟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到2006年,研究提出切合实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到2010年,基本实现控制地方性氟中毒的目标。
(3)到2010年,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中小学生和家庭主妇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
3.地方性高碘甲状腺肿。
(1)从2005年开始实施高碘病区和高碘地区的碘盐策略调整试点工作。
(2)开展不同浓度高碘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影响及其干预策略的调研工作,在高碘病区和地区设立监测点,动态观察人群碘营养状况和病情变化情况。
4.克山病。
(1)到2006年,完成全省克山病轻、中、重病区病情调查工作,查清全省慢型克山病发病状况,解决克山病与扩张型心肌病相混淆的问题,以进一步掌握克山病发病动态变化。
(2)到2010年,控制急型、亚急型克山病的新发,自然慢型克山病发病率降至3燉10万,病区多发人群潜在型克山病检出率降至1.5%。
(3)继续做好克山病的监测,坚持疫情报告制度,落实以补硒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现症病人管理,坚持克山病分层分类管理,进一步降低克山病病死率。
5.大骨节病。
(1)继续落实以改水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2005年,控制临床上Ⅰ度以上病人的新发;儿童右手X线检查,干骺端、骨端总阳性率降至8%,其中骨端阳性率降至3%。
(2)通过合理治疗,2005年,使80%以上大骨节病人的症状得到缓解,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6.地方性砷中毒。在继续进行线索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全省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到2006年,查清地方性砷中毒的流行情况和危害情况,探讨适合我省实际的综合防治措施。到2010年,全省达到基本控制地方性砷中毒目标。
三、预防控制措施
(一)加强病情监测。充分发挥全省6000个公共卫生监测点作用,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完善地方病病情信息网络,并纳入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统一管理。加强地方病病情和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准确、及时、定量地分析和预测全省地方病病情和流行趋势,为调整防治策略、制订防治规划、开展防治工作并考核评估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二)开展健康教育。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使病区群众普遍掌握地方病防治知识,增强防病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改变不利于健康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自觉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地方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