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会管理部门重点建立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机制,促进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快速、运转高效的预警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等监管体系。
图3.社会管理部门电子政务运行模式(略)
4.公共服务部门重点在基层行政单位和窗口服务单位推行“一站式”服务,以政务大厅、门户网站、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
图4.公共服务部门电子政务运行模式(略)
(三)推行“一站式”网上集中行政许可。
结合贯彻实施《
行政许可法》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进一步探索行政许可项目相对集中的模式。行政许可需由行政机关内设多个机构办理或由多个行政机关实施的,按照“统一受理,信息共享,并联办理,限时完成”的“一站式”办理模式进行,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
四、保障措施
(一)监督保障。
建立电子政务建设绩效评估和立项监管制度。按照国家统一技术标准,结合实际设定电子政务建设的任务、目标和量化指标,对项目进行科学评估,逐步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制定严格的电子政务建设立项监管制度,按照审批程序做好前期审议、可行性研究、采购招标、监理和验收工作。
(二)政策保障。
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快研究和制定个人隐私保护、数据库保护、电子签章、政府信息公开及信息安全、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政策,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三)安全监控保障。
加强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和信息安全标准化建设,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加强对信息网络的安全管理、安全保护和执法保障,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安全综合管理体系和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四)队伍素质保障。
人事部门负责引进电子政务建设的专业人才,针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开展电子政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公务员培训和考核体系,将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作为公务员的考核内容,造就一支适应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五)资金投入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积极支持试点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对电子政务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和使用监督,避免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各部门要坚持经济实用的原则,提高资金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