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五年一月十四日
关于全省抗旱工作情况的报告
(省水利厅 2004年12月15日)
2004年以来,由于降雨偏少,我省出现了50年来的罕见旱情。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全省人民奋起抗灾,千方百计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抗旱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全省抗旱工作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旱情严重,形势严峻
今年1月至11月20日,我省平均降水量为1296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少二成半到三成,是1963年以来同期降水量最少的年份。卫星遥测资料表明:广东受灾面积占65%。全省37个雨量站无降水记录,降水不足10毫米的共75个站。四大江河径流偏小,北江、东江、韩江出现了低于历史最小流量的记录,西江也接近历史最小流量。
据统计,粤东、粤西、粤北今年受旱总面积达963.5万亩,其中重旱206.3万亩,干枯失收46.7万亩,估算粮食减产3.5万吨,造成119.6万人饮水困难。此外,由于江河来水不足,导致水质水量不断下降。东江水质下降直接影响了香港、深圳的供水。粤东的榕江、练江因来水减少,污染将更加严重,群众饮用水将面临更大的困难。珠江三角洲主要取水水源水道的咸潮影响也将对地处珠江河口的珠海、中山的饮用取水造成严重影响。
据计算分析,2004年11月-2005年3月,全省需水总量约为183.85亿立方米,缺水33亿立方米。其中,东江流域区内总用水量为9.77亿立方米,加上广州东部、东莞、深圳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需在东江取水约15.8亿立方米,合计25.57亿立方米,而目前该流域大型水库可调蓄水量只有28.9亿立方米,未来几个月的来水流量还不能满足环境生态用水的最低要求;韩江及粤东沿海地区未来5个月的总用水量为18.81亿立方米,而目前该区域的大型水库可调蓄水量仅有4.8亿立方米,韩江河道径流也只是勉强维持在生态用水的水平;粤西地区未来5个月的总用水量为22.48亿立方米,而目前该区域的大型水库可调蓄水量只有10.4亿立方米。全省防旱抗旱的形势相当严峻。
二、团结一致,科学抗旱,成效显著
我省的旱情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对当前抗旱工作作了重要批示:“要加大抗旱工作力度,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切实抓好当前农业生产的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旱灾造成的损失。”省委书记张德江批示:“我省旱情严重,各地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抗旱工作。第一,千方百计保证群众用水;第二,采取积极的节水措施;第三,保护水源、开发水源,科学调度和利用水资源;第四,组织好各项抗旱工作,尽量降低损失。”省长黄华华要求各级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力抗旱,抓好生产。分管水利工作的副省长李容根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掌握旱情发展情况,科学决策应对措施。2004年11月16日至20日,省政府派出6个抗旱工作组,分赴旱情较重的市、县检查指导当地抗旱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全省各受旱区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及时召开防旱抗旱工作现场会、专题会,迅速组织抗旱工作组深入抗旱第一线,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为灾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夺取晚造丰收,确保农村稳定、农民增收。韶关、阳江、茂名、梅州、河源等市成立了抗旱领导小组,由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水利、农业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查抗旱工作;各镇也相应成立了抗旱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制,切实做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保证了抗旱工作的有序开展,确保抗旱工作取得实效。主要做法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