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坚持大搞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山区粮食自给能力。
解决好农民的吃粮问题,是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山区脱贪致富奔小康的基本条件。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农民吃粮、烧柴、增收的关系,加大对耕地的保护与建设力度,严禁在基本农田退耕还林。加快坡改梯、库井灌区改造等基木农田建设,确保山区人均达到3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充分利用扶贪扬黄、盐环定扬水和在建、拟建的扬水工程,努力扩大水浇地,发展节水、高效、避灾农业。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淤地坝工程建设,坚持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农、林、水、牧有机结合,整体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充分利用川水地、洪漫地和水平梯田,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扩大地膜玉米种植,提高山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自给率,保证退耕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加快山区农村能源工程建设步伐,实施好“生态家园沼气工程”,重点解决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区域内群众的生活能源问题。加快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对六盘山水源涵养林核心区、中部干旱带风沙区及集中连片的退耕区,有计划地进行生态移民,减轻人口对环境、资源的压力。
五、加快培育和发展后续支柱产业,统筹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一)大力发展草畜产业。确立“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新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型草畜产业,实现山区由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生态畜牧业的转变。推进草畜产业多元化。因地制宜地种植紫花苜蓿、红豆草等优质牧草,扩大饲料玉米种植面积,促进羊、牛、猪等养殖业的共同发展。积极推广草灌结合、林草间作模式,加大草灌种植比例,扩大以紫花苜蓿为主的饲草料基地,经过3年努力,使山区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发展到760万亩以上。加大中部干旱带灌木种植比例,建设以柠条为主的灌木饲料林生产基地。加速柠务以及玉米等农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加工转化,为畜牧业提供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加快实施“南部山区草产业工程”和“10万贫困农户养殖业工程”。加快良繁体系建设,大力推广饲草料配置、科学喂养、防疫等舍饲养殖综合配套技术,提高养殖水平和效益。加快培育以草、畜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和促进草畜产业的发展。
(二)推进马铃薯产业升级提速。充分利用南部山区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资源条件,加速马铃薯产业升级。重视引进优良品种,加快专用品种选育、推广,扩大优质专用型马铃薯种植。大力推行马铃薯脱毒化、标准化栽培技术和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种植,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推进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的重组整合、技术改造与产品升级,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马铃薯保鲜贮藏、分级包装、期货贸易等物流业,全面提高马铃薯产后商品化率和加工率。
(三)加快发展林果产业。结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快枸杞、“两杏”、红枣、小杂果等林果基地建设。实施枸杞“南进”计划,在原州区、同心、红寺堡等适宜地区,重点在清水河两侧建设枸杞产业带,在同心、原州区各建成千亩以上的节水生态枸杞科技示范区;根据市场需求,在彭阳、原州、西吉、隆德、海原南部、同心东部、盐池麻黄山等地建设杏产业带;在红寺堡、同心、盐池、灵武等地建设红枣产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