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饮用水源涵养林等植被的保护和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八)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饮用水源卫生质量的监督、监测工作;
(九)公安、农业、药品监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剧毒、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使用、储存的安全管理;
(十)港口和海事管理机构负责对港区、船舶的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十一)计划、经济、财政、工商、旅游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根据饮用水源保护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和项目规划布局,安排饮用水源保护资金和落实各项政策。
第三章 饮用水源的保护
第十条 饮用水源保护的总体目标是:确保饮用水源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保障饮用水清洁、卫生和安全。
第十一条 对饮用水源地,根据水源水质保护的要求,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分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和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
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饮用水源所在地的区、县(市)人民政府提出划定方案,经市人民政府审定后,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对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予以公示,并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立界碑。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改变、破坏饮用水源保护区界碑。
第十三条 在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应当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二)禁止设置污水排放口,已有的污水排放口应当限期拆除;
(三)禁止设立装卸生活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的码头;
(四)禁止堆放、填埋、倾倒剧毒、高残留农药等危险废物,及工业废物、生活垃圾、粪便、建设工程渣土和其他废弃物;
(五)禁止设立剧毒物品仓库、废物回收场、加工场和堆栈;
(六)禁止新建、扩建、改建船舶制造、修理厂;
(七)禁止破坏饮用水源涵养林、护岸林以及与饮用水源保护相关的植被;
(八)禁止开山采石、采砂和围水造田;
(九)禁止新建、扩建、改建规模化畜禽等动物养殖场、屠宰场,已有的规模化养殖场、屠宰场应当限期治理;